用這個稱號是為了引誘大家點選此文,不然聽到「豬油」,大夥兒恐怕就一哄而散了。

先聽聽古人怎麼形容美肌:「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凝脂是什麼? 就是肥豬肉炸過後冷卻凝結的豬油,有自製豬油經驗的人就曉得,那柔白(並非白紙那種僵硬的白色)細嫩的感覺正是好膚質的樣子,若是加上自然的血色,成了蘋果肌了。俗話說:「一白遮三醜。」其實眼尖的人會看到,有人的白是帶點灰,那是真武湯或防己黃耆湯證;有人是仙女般空靈的白,那是當歸芍藥散證;有的是潔白光亮,彷彿是蠟像,那是苓桂朮甘湯證,有人是血色不足那種蒼白,那是當歸補血湯證,有人是白底透出鮮豔的紅,那是少陰底了;有的是蒼白帶點青,嗯,那可能是見鬼了? 總之,同樣是白,有各式的類型,一時也講不完。

題外話:其實,我心目中的好皮膚並不要求「白」,而是要有好膚質,天生「黑肉底」的人硬是漂白或擦粉,無論如何不會好看。不過,最近遇到一位特別的情況,乍看之下,腮紅打得十分自然,忍不住請教用那個牌子,答曰沒有打腮紅。是個年輕妹妹,真漂亮,可是再看膚質不錯卻是很黃,那種黃不是一般黃種人自然的黃,偏重些,不懂,忍不住會聯想到脾,脾屬土嘛! 唉喲,難不成濕熱發成的黃,可能是茵陳五苓散證?    或者是小建中湯的黃?

年輕時,很聽話,雖然沒有一日五蔬果,但也吃得很健康,眼角的縐紋恐怕比現在多,可偏偏又容易出油,專櫃小姐老是要我買保濕控油/除縐產品,後來比較常去某個專櫃,櫃姐才說出她真實的感受:「其實一直除油,身體會覺得不夠,反而一直生產油,所以真正要保濕,其實是要帶有油脂的產品。」這年頭不也流行膠原蛋白嗎? 用吃的用打的…,都是貴參參,仲景祖師爺是咱們家庭主婦的好朋友,一碗豬膚湯,便宜又滋補。中國人講究缺水補水,缺金補金,什麼不行就拿什麼來補。

題外話:《金瓶梅六十七回》西門慶死了小妾李瓶兒,做法事累成一團,一早應伯爵來找他。「正說著,只見畫童兒拿了兩盞酥油白糖熬的牛奶子。伯爵取過一盞,拿在手內,見白瀲瀲鵝脂一般酥油飄浮在盞內,說道『好東西,滾熱』呷在口裡,那消力氣,幾口就喝沒了。」喝豬膚湯差不多就是這種滋補感覺,以前沒時間磨(白)米粉,拿小孩吃的麥精或米麩將就,不免回想起麵茶的滋味,之後讀到張步桃醫師寫到這個,心有戚戚焉。

學中醫、吃中藥會很明顯感覺到人是有靈魂的,換言之人體是不是單純只有肉體(陰),實在是有能量(陽)在運作,說是「能量」(無形)跟「物質」(有形)這也是套用老師的說法,但是這樣的講法,說不定也只用現代人相對好理解、好替代的名詞來解釋,真正是什麼也沒人曉得吧? 以本人來說,學中醫,那些描述疾病區塊或者概念的名詞,在我心中都是X、Y、Z…。不過,以身體感來說,會覺得豬膚湯是帶著能量的物質,吃小建中湯似乎比較沒有這種感覺。

雖然一直談皮膚,嚴格來說並不曉得吃了豬膚湯是不是會改善膚質,羅馬也不是一天造成的,實在感覺不出來。老實說,柴胡桂枝湯或化瘀、除濕的藥還比較明顯,不過,多年下來的經驗,體質改善,皮膚自然會變好,只是變好的方向不一樣,說到底,大多數的方都是「美容方」。日後還有更神奇的醫案來報告。

那麼,何時吃豬膚湯? 仲景祖師爺給的證是:

十一(31)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最佳時間當然是對證時,比如說少陰體臭(見男人味)、少陰喉嚨痛時(見真武湯),  還有就是長期吃真武湯時,尤其是少陰體質(這樣的人滿大街吆)沒事時偶爾也可吃豬膚湯補一補。

真武湯吃久了容易覺得有點乾,又吃不太動的感覺,同學形容得好:「要燒火,那你得給它燃料。」至於燃料為何是豬油而不用麥芽糖,這就不曉得了,只是吃起來身體感很對味,心中的幻想畫面是,既然補陽那就用帶有陽氣的豬油。

有一事不明白,話說有一回跟老公聊到豬膚湯,我取笑別人一聽到豬油就退避三舍,似乎吃點豬油心血管就會糊住了,那仲景祖師爺不都開豬膚湯嗎? 老爺義正嚴詞地說:「時代不同了,以前人能吃到肉的機會應該是很少,加上體力勞動多,這個時代,「尊榮之人」已是多數,今非昔比呀!」這樣說也有道理,那我不明白的是,既然現代人攝取油脂量應該是夠了,為何隨處會遇到豬膚湯證的人呢?

煮法:
剛開始做豬膚湯時,完全遵照古法,很奮力地買豬皮來煮,有人說豬皮不要帶肥肉,有人說就是要有帶肥肉,莫衷一是,那就到肉攤前說要豬皮,攤販給我啥就是啥了。一斤的豬皮放入十碗水煮(一碗水約200cc),煮到剩五碗水量,撈起豬皮,放入半碗米粉(將米打成粉末),這時最好先將米粉用冷水調勻再慢慢倒入,否則很容易糊成一團,緊攪,水再開了,米糊差不多也熟了,再倒入一碗蜜,調勻,得了,起鍋來喝,香味四溢呀! 配方如此,但是還是可以自行調整。

後來,老師說既然買了豬皮就別浪費,煮軟爛了以後,連皮用果汁機打糊了,一起吃,膠原蛋白呀! 與其說是湯,不如說是豬膚糊,估計拿來敷臉也不錯。既然我們屬於美食吃藥團,這樣好吃的東西可以有很多變化,比如說加點山藥,當早餐挺好的。至於口味還可以千變萬化,加芝麻成了豬膚芝麻糊,加桂花成了豬膚桂花糊…。甚至於老師說,冰在冰箱,結凍後,切成小塊,嗯,多美味的豬膚桂花涼糕!

好吃是好吃,效果當然好,只是買來的豬皮是沒有完全除毛的,親自除毛實在太耗時間,想起來以前上班時,時間很緊,少陰證出來時,來不及做豬膚湯,到辦公室附近買焢肉飯,把肥肉含在口中慢慢吞下,權充一下。後來,曾到江西拜訪龍老師,當時得了少陰證,忙請師母熱鍋化點豬油喝下,多好的豬油呀! 再吃點真武湯也就好了,小胡也是如此,他笑說,去吃金峰魯肉飯,那樣肥的豬肉燥,效果也是有的。

現在,圖方便,定下來的作法是,先熬一鍋豬油,要用時,刮出一大杓,煮到熱水中,加入桂花醬,水開後,加入調勻的米粉水,邊攪動,再開後,加入蜂蜜調勻。一次就煮四碗的量,一家四口的量,若是自己一人,煮一碗就好,不必浪費。

後記  ;    後來讀劉渡舟教授說,豬膚湯只能用豬皮,不能帶肉,尤其是肥肉,否則容易滑腸。只是我們吃起來效果都是有的,也沒出現過滑腸。

20171103_豬膚湯.jpg

20171103_豬膚湯步驟1.jpg 20171103_豬膚湯步驟2.jpg 20171103_豬膚湯步驟3.jpg 20171103_豬膚湯步驟4.jpg

關於榨(炸?)豬油,以前偏好豬皮下面那一層(以下第一張圖),單純是因為比較整齊好看,自以為是比較好的油脂,不過那一次實在買太多了,用很久。後來去買豬油,老板說,其實不規則狀的這種(忘了問是啥部位,第二張圖),炸的油還比較多,聽他的,回來榨好後,果然比較多,55元差不多以前80元的油量。此外,他又教我,不要用電鍋榨豬油,那樣的做法不能將水份完全逼出,還是要用鍋子,低溫油榨。這個說法聽起來有道理,好險,以前一直是用鍋子炸。只是這個部位的肥油炸起來偏黃(見豬膚湯那張圖),後來問老板,他說可能是炸太久了,略焦已!   所以之後不久炸,果然是雪白的 凝脂」(以下第三張圖)
IMG_20161225_肥豬肉1.jpg    IMG_20171026_肥豬肉2.jpg   IMG_20171207_212012_HDR.jpg

題外話:聽說古代人被老虎咬傷,要用豬肉貼在傷口,慢慢地吸去老虎的口水(可能是有消化脢之類的?)這樣傷口才不會潰爛。喔!這讓我想起以前看的一齣戲「周公鬥法桃花女」,台灣早期迎取的習俗中要準備很多東西,在戲中原來是桃花女要防範周公派來的殺手;其中一項是豬肉,在途中遇到周公派來的老虎,丟給牠吃就不會咬人了。所以這也符合醫學道理囉,萬一真咬著了,豬肉還可派上用場,否則為何不準備雞呢?

題外話:有很多東西沒見過以前都以為很大,去看了才知道很小,比如說,翠玉白菜、台大的傅鐘、維也納的尿尿小童,不誇張,小時候一直以為翠玉白菜跟真實的大白菜一樣大,念大學時,到故宮一看,怎麼如此之小?! 大失所望。還有就是華清池,07年去西安之前,一直以為像個小型游泳池,至少也要有泡溫泉那種大池子的大小,到現場一看,啞然失笑,差不多就是按摩浴缸的大小(見圖),這樣才合理嘛! 楊貴妃一個人躺那兒才剛好,若唐明皇要來擠一擠勉強還可以,身為貴妃,總不會跟大家共泡一個大眾池吧? 「侍兒扶起嬌無力」,宮女在池旁扶她起來,剛剛好。

DSC01879.JPG

提醒您:內文中若提到「中醫」,原則上是指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範疇,並非廣義的中醫。

arrow
arrow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