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感冒不好搞,因為實在太不嚴重了。

最近(2017年12月)聽說B型流感很流行,疫情似乎也頗嚴重,哥哥也參加了感冒的行列,沒有篩檢自然不知道是不是B型流感,隨手治好了,不以為意。隔了半個多月,又感冒了,心想,最近怎麼感冒這麼頻繁? 依舊不以為意,以為治一治就好,沒想到看起來很輕鬆的病,反而難搞。

Day 1:早上起來說喉嚨很痛,(吞東西的位置,不是扁桃腺)。脈弦緊,以前都會覺得偏緊,這次偏弦,沒有以前那麼浮(還誤以為是少陰,看樣子沒有失志之感,應該不是) 有鼻涕。不咳,也沒痰。舌苔薄,略略白,也不甚紅。嘴唇紅。略略發燒。那麼冷,也不知是否有汗,不惡風、寒。還是給葛根湯(科中)看看,畢竟以前發成這種情況多,掛一滴滴黃芩、黃連(喉嚨痛)。漸次好了,不料,晚上頭暈,鼻涕(痰)流倒鼻子內部深處去,很難受,鼻涕多,(沒寫到,但印象中有鼻塞)。印象中是清鼻涕,給苓桂朮甘湯,不見改善,一個晚上幾乎難以入眠。

碎碎唸:咦? 難道說這是傳說中的「鼻涕倒流」?  果然是乖小孩,總要出別的題目給媽媽做。回想起來,葛根湯的脈會更清楚地浮緊,當時可能覺得天氣冷,那就比較沒那麼浮,加上完全抓不到柴胡證,將就給藥了。  回頭再看此醫案,覺得可能是用科中不夠力,下次還是勤奮點煮藥的好。

Day 2:胸悶喘不過氣來,頭暈,煩躁,脈偏弦(還是緊?),嘴唇紅,鼻塞。舌略有白苔。表證仍沒有,柴胡證也沒有。不清楚的證,不知該如何是好,雖然症狀混亂,但整體來說,還是以站起來比較不舒服,坐著好些,那還是吃苓桂朮甘湯。倒也漸漸好多了。

碎碎唸:張步桃醫師說,嘴唇紅是麻杏甘石湯證,但哥哥是以清鼻涕為主,並非濃痰,況且上次吃了以後拉肚子,這回不敢貿然給藥。其實,回頭想來,這樣的症狀描述就是喘鳴迫塞、胸悶而脹呀!

Day 3:與小胡討論,雖然看起來有點熱像,脈還是略偏浮、數、弦,但是畢竟鼻涕多,又是清鼻涕,雖然不咳(以前總會咳的),還是給小青龍湯。

碎碎唸:這次感冒很奇怪,既不惡風寒,也不明顯發熱,也不惡熱,也不身體酸疼,找不到柴胡證,看起來也不像陰證。典型的小青龍湯證多半會咳,躺著更咳,這次又沒有。

Day 4、5:小青龍薰蒸法。 結果變成濃痰。 改用小青龍科中加一點石膏。

碎碎唸:這次的難度在於,整個過程都好像在變好,但總覺得好不全之感。比如說,若是小青龍湯,用薰蒸法(請見此文)會清出更多的痰,然後沒了,印象中不會轉成濃痰。

Day 6:晚上回家又是一付疲累狀,說是鼻塞嚴重,講話間,鼻涕就「滴」出來了,哎喲,這是葶藶大棗瀉肺湯證呀!  外掛了蘆竹根。喝了藥,睡了。

碎碎唸:會不會Day1從葛根湯發出來後,就是此證呢? 以前自己從少陰推到陽明,即混雜了白虎湯證和此證(印象中寫過這個醫案)。 此外,以為葶藶大棗瀉肺湯證會咳得厲害,居然也有不太咳的時候。(以下畫底線是哥哥有的症狀)

十四(23)咳而氣逆。喘鳴迫塞胸滿而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出清涕不聞香臭。此為肺脹。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Day 7:嘴唇紅,幾乎全退了,恢復正常顏色,鼻塞也大好。回家後,略略地咳,也沒甚麼痰跟鼻涕了。晚上再喝兩次葶藶大棗瀉肺湯。

Day 8:還是有點痰。舌質紅,脈偏數,咳起來是清喉嚨的感覺。口含麥門冬湯(科中)1g X2   回家就說好得差不多,睡前自覺全好了。

碎碎唸:媽媽老覺得沒好透,這是控制狂發作了,再想想,醫術就到這兒,就算了吧。

Day 9:到這個分上了,想想還是不要硬搞了,忍不住就會控制狂發作,依舊沿用老辦法,即傅青主的初病、已病、久病之痰的處理法,但是改成經方版(這個做法印象中寫過醫案,忘了哪一篇,有興趣者請自己爬文)。目前感冒處理好了,也過了好幾天,那就用理中湯+生脈散,雖不是黃濃痰,也不是稀痰了,生脈散比例偏高些。

搞這麼久的感冒,果然醫術有不足之處呀!

題外話:無論是神醫或者是一般人,對於中醫最津津樂道的是起沉痾、治絕症的神奇效果。然而,自己用了十年的中醫,反倒覺得最受用的是治感冒及改善體質;癌症不是一天到晚在得,更何況有西醫頂著,往往是輪不到中醫來管,但是感冒會反覆得到,不治療或者用「涼性法」治療者,往往病邪就內陷,很多人其實已經很久沒有體驗到輕鬆的身體感了。在家用經方治感冒的好處第一是快(嘻,這個醫案例外),第二,可以在家顧著,萬一沒搞好,自己換藥方很方便。說起來,這兩項是「尊榮人」才能有的享受呀!  至於改善體質,並不是大家想的那樣,藥到病除,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自己搞了那麼多年,還是有很多毛病呢! 可是呢,相對於本來痛不欲生,現在的舒服狀態,已覺得活著就是一種幸福了。

後記:過一個月,哥哥又感冒了,這小孩未免也太孝順,怕媽媽不夠熟練,再病了個差不多,總之,晚上出現症狀,葛根湯證,表證解了後,又是葶藶大棗瀉肺湯證,這回媽媽可趕緊認出來了,喝煎劑,隔天就好了。

題外話:說起來,這兒好像有分別心呢,要得嘛,就得A流感,「A流」聽起來比「B流」更高大上。 (唉,好無聊~~)

※內文中若提到「中醫」,原則上是指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範疇,並非廣義的中醫。

arrow
arrow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