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身程度來說,實在談不上有資格來分享莊子的修練,但是談到「不辯論」,倒還滿適合的,因為,本人就是一個天生的好辯者。

從小生長在大家庭中,生活中有一大堆的「長輩」來指導該如何如何,本人似乎天生好辯,長輩說什麼都愛頂嘴,「恰北北」(女生很兇之意)之名不逕而走。

求學時期到畢業後求職更是變本加厲,知識面來說,從外太空到行天宮,只要別人說的跟我的認知不同的,就要加以「糾正」,更有甚者,從基礎知識、國家政策到意識型態都能辯,就像桃谷六仙一樣,生一張嘴,說話第一,吃飯倒在其次。

接觸到莊子後,修練的起手式:「不辯論」。這我懂,就是不要和別人爭辯,只是不知道,為什麼要練這個,不是說「真理越辯越明嗎?」說也奇怪,通常一個好辯者遇到與原本價值觀差異很大的事情的抵抗力都很強,不知為何卻願意開始練起? 猜想,或許是當時上了老師教的中醫,療效驚人,那麼莊子的效果也會不錯吧? 或者說,當時身體壞透了,不健康的身體大概意志也堅定不起來,總之,老天爺先幫我安排了一場散功大法。

那麼有那些事情會辯論呢? 答案是:每一件事。不過,說起來大約能分成四類,這個分類並不是一開始就分好的,是在練習的過程中發現不同層的抵抗感不同,有時候需要不同的處理,大致上也是一層一層練起,雖然不像乾坤大挪移有七層那麼多,但是一層比一層凶險,也真是萬萬想不到,忍住不辯論猶如忍住鞭笞一樣的痛苦,真是一鞭一條痕哪,請容我慢慢道來:

第一層屬知識或常識性:比如說去市政府要搭那一路公車? 杜鵑是幾月開花? 台灣是那一年割讓給日本?不要懷疑,就連「236公車有沒有經過台大?」這種問題也可以爭辯的,現在回想起來也好笑,236公車是去政大的,那就不能經過台大厚? 這個也能吵! (羞)。爭吵這個很好笑? 除了好笑的還有更無聊的,比如說去某個地方,夫妻雙方就為了走那一條路就在前座吵翻天了,這不打緊,還會試圖拉攏後座的人加入自己的陣營,遇到這種情況,我只想說:求您了,讓我下車吧!

不過,勉強來說,這種能夠求證的事情相對容易些,搜尋軟體這樣的方便,如果意識到了,偶爾可以憋住氣,耐住性子,跟對方說:我們可以把話題停在這兒嗎? 容我再去確認一下。目前在這個層次上比較能夠輕鬆地做到不辯論,當彼此講的內容不一致時,通常會先說,嗯,會不會是我記錯了? 不知為何,以前自恃博聞強記,硬爭到底的時候一點也不舒服,現在坦白承認有記錯的可能性,反倒是鬆了一口氣。

第二層是議題型的,像是台幣是否要參加貶值大賽來刺激出口產值? 或是全民健保是否應該調漲保費? 政府在食安問題該如何把關? 這個層次上,難度馬上爬升,每個人的想法會牽涉到各人的成長背景、生活狀況、社經地位、對問題的認知等等。除了咬牙忍住以外,實在不知該如何是好,所以有一陣子大概處於顏面神經麻痺的狀況。咬牙再咬牙,誤以為能夠稍稍地不爭辯,沒想到卻落入了陷阱,嘴裡不辯,心中可是深˙不˙以˙為˙然。直到某一次才從陷阱裡爬出來,那一回,我和老公討論政府應該課證所稅還是證交稅,我倆不是呆瓜,各自把話講完也就知道對方著重的點在那兒,按理說話題就停在這兒了,可我心中卻微微不服,心中飄來了一句話:你又不做股票,怎麼會知道課那一種稅比較恰當? 嘿嘿嘿! 這是辯論吧! 人家不做股票就不能有意見喔?

既然認出來這樣幽微的辯論欲望,日後的功課並不只是不回嘴,還要在心中檢查是否有要跟對方爭辯的意思。

說起來,竊以為,做到這一層,家人大概就能和睦相處了,正所謂「一個家庭,各自表述」,一件事情每個人只能說一遍自己的意見,講完就結束了,能同意就同意,不能同意就接受唄! 去說服對方是有點把對方當呆瓜的嫌疑了。此外,對於家裡的事更要畫分清楚,歸老公管的事,就算太太有意見也只能表達一次,反之亦然,總之,沒有阻力的建議一出口很容易被採納,不願意的,多說無益。說也奇怪,以前信奉那一套說「要溝通」、「求共識」,反而衝突不斷,現在「各自表述」卻成了阻力最小之路。

說到與老公爭辯這件事,難免有點小小哀怨,有些人的辯論欲望似乎很低,就像不同物質有不同燃點一樣,有的人要很高的溫度才燒得起來,我呀! 只要一點,馬上熊熊大火,練了這麼多年,方覺得有點小小進步,可是我先生卻是一步到位,弟弟也是如此。

第三層是意識型態的,比如說,台灣人是否有媚日情懷? 其他如政治立場、宗教信仰等等。這一層呀! 唉~ 唉~ 唉~,老實招來,本人很阿Q,安全起見,等閒不隨便與人談到這種問題,就算對方談了,也會小心偵測對方是否有特定立場,不過,這樣做也很累,最好,最好別說啦,別說就不會爭辯了。

第四層是關係到自己本人的,無論是批評、稱讚或誤會都算,尤其是被冤枉了,更是非得跟對方「說明清楚」不可。這一層最難,也最凶險,常常在心中不斷吶喊著:我沒有辦法,我沒有辦法,我做不到,我做不到。一旦爭辯了,事後又懊惱不已。可也奇怪,並不放棄,還是ㄍㄧㄥ著,我並不知道真正的因素是什麼,第一次成功地克制辯論欲望的事件,卻是轉捩點。

說明:「辯論」的本質是認為自己是「對」、「正確」、「比較好」。老師上課時以《齊物論》迴圈式的文句,來說明辯論的荒謬性,以及莊子教我們如何走出這個迴圈,進一步體會「物都是齊的」,也就是說,我們所處的世界,所有的物事法則、觀念都是相對的,並非絕對。至於練齊物論的意義及功效,還請讀者回到文本以領略之,非筆者淺薄之文所能盡述。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莊子
    全站熱搜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