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醫完全顛覆過去的學習方法。

小時候讀書是真心的,不怕各位取笑,我好喜歡去學校,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到學校去,彷彿進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個有文字的世界。當時的時空環境下,課本的內容常常很教條、很無厘頭,卻也津津有味地背起來,鄉下地方沒有閱讀的資源,當時無所不用其極地弄到書來看,無論媽媽怎麼責備也不放手。真心不一定會換到絕情,但有可能變質,當我意識到,讀書是可以翻轉社會階層時,心就變了,真搞不懂,一個小學生怎會有這樣機巧的心思。

從此,讀書就不全然因為喜歡,重點就放在成績了,成績優先,課外書成了享受,因此,走上了一條不堪回首的一條路:簡單來說,小妹很會考試喔! 世界上比我會考試的人當然很多,但是跟自己比起來,如果我的考試能力有90分,那麼該科的學問大概只有50分吧,當年在台南讀書的時候,被某一位同學看穿此事,還十分不悅,現在卻是默默地感謝他。每當我聽到別人在討論考試的技巧,像是考試要先寫名字,要先把考卷看一遍,會寫的先寫,不會寫的要根據題型來猜而不是亂猜…。忍不住要嘆一口氣,這些技巧不是不重要,但是真正的考試技巧是在更前端,這些末端的技巧,頂多是確保會的部份不要失分而已,套一句投資的話:只能保本,難以增值。

考試成績在現實生活有實質報酬,因此勸父母不要只著重在小孩的成績,聽起來就像是風涼話,君不見現下十二年國教吵翻了天,小孩屆齡的父母焦慮地討論各式招生的優劣,聽來聽去,就覺得,骨子裡大家就是在意成績嘛,吵的不過就是如何計算成績而已。

回題,一般來說,程度好的人的確成績普遍會好,但是考試這玩意兒總有人不適合,那樣的人表面看起來很可憐,但是像咱這樣以考試為前提的讀書,只是看起來光鮮,骨子裡卻把自己卡死了,更慘的是,上手的東西很難甩得掉,這些年來無論學什麼讀什麼,最大的努力其實是在改掉以前以考試為前提的惡習。

真的要回題了,容我來聊聊學中醫如何顛覆過去的學習方法:

不發問

說真的,不必問太多問題,當然啦,上課時不知「病機」是什麼,問一下也好,畢竟定義啦、名詞解釋啦,最好先確定,免得雞同鴨講,不然像小妹一樣學了多年還以為是病跡就尷尬了,除此之外,真的不需要問太多。

剛去上課時,對於老師宣稱不幫同學看病是有點納悶,不幫同學看病,我們如何學得會呢?加上,問老師問題時,常常空氣就凝結在那兒,記得第一次問老師吃了冰頭痛的問題,他露出一臉事不關己的笑容說:「我也不知道耶,那妳是用什麼藥?」隨即解釋說,先會用藥,吃對藥就會懂了,那些醫理都可以事後再來掰。咱也算是口才便給、反應靈敏的人,當場卻僵在那兒。之後又犯了一次吧? 還是一樣的回答,「我也不知道耶,那妳是用什麼藥?」答曰:「某某湯」,「那有好嗎?」「有。」「那不就好了?」。當時心想,這是個怪人,還是不要招惹他比較好。

老實說,當小孩的病情有點緊急時,是有點小小的埋怨。當時去問老師,直白地大叫:「唉呀!小孩子的事,我也不清楚,我都是等到小孩長大再來醫的。」當場嚇到說不出話來,想想還是自求多福好了。

看似絕情的做法,卻推導出新的學習法:一來完全對證的病,自己翻書的確也能開藥。二來,是不是這個老師很會教課? 老實說,學識淵博、熱愛自己所學的老師在學校也曾遇到,但有件事就很不同:上課期間很難提問,一來是沒有能力問,其次是不必問,因為過不久就會講到我的問題,一次兩次後,樂得慢慢等答案,等待也是一種學習方式。

當然不可能所有的問題都在課堂上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一直放在心中,久了以後,似乎起了化學變化,本來是各自獨立的症狀問題,在心中揉搓,等到從心中迸出答案時,似乎連帶的相關問題也一起解決了,這種把問題悶在心中的身體感,有如悶燒鍋,一點點火就能把食物悶熟。當初看似絕情的做法,逼得我慢慢等答案,其實對學習是有幫助的。如今回想起來,不免感謝老師的絕情,也很慶幸沒有一直去老師給我答案,自己慢慢「玩」自己的身體是有樂趣的,從感冒、雜病到美容,自己的身體比芭比娃娃還好玩,一下子知道答案好像是被搶走玩具似的,反倒是吃虧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中醫
    全站熱搜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