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最好還是不要自作聰明。
上一回提到過,五苓散需調在糊糊的東西中吃下去,不可用水吞,這是有道理的:
七(45)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者。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這個症狀叫水逆,喝了水就吐,這也是五苓散主治範圍,試想一喝水就吐,那麼用水吞五苓散,豈不是就吐了! 好像就得調成糊狀物來吞,騙身體說這不是水喔! 有一回,有點懶,存著僥倖的心理,直接用水吃了五苓散,真要命,吐得一塌糊塗,之後只好認份地調好五苓散糊吃下去才稍稍止歇,在心中默默地唸著,下次不敢了。
對了,往年通常遇到五苓散證吃了藥也就好了,今年(2015)初夏以來的五苓散證用藥後卻不太利索,總之用藥後還會覺得燥熱,又吃了清燥救肺散或竹葉石膏湯才好些,但總覺得不大對勁,翻翻書才想到:
九(47)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與五苓散最大的差別是「發熱」,「微熱」通常是指本人主觀上是否有燥熱感,「發熱」則是量得到體溫升高了,自己不量體溫很久了,只是五苓散證時,身體是有微微的燥熱感,至於豬苓湯證燥熱起來的強度大多了,而且用五苓散退不了那種熱。吃了豬苓湯煎劑,症狀即解除了,用藥後第一次尿尿偏褐色,之後再用藥尿色如同往常,知道是好了。
對了,脈浮並非這兩個方的必要主症,但通常也都有脈浮的現象。
五苓散也是拉肚子時很好的外掛方,有一回哥哥感冒拉肚子,感冒治好了,拉肚子也好得差不多,但總是還偶而有一點,於是在藥方中加一點五苓散,隔天也就好了。
聽說五苓散能治的證極其之多,但是自己學傷寒雜病論似乎就是,書上寫「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就吃某個藥,本人或小孩也就按書上寫的「如此,這般」地生病,吃了該藥方也就好了,雖然立志醫「小病」,但是看到別人那些神奇的醫案,偶爾不免有點手癢,有利器在手上就忍不住地想用,這不太好(好像莊子有講過類似的事?) 不過,目前讓小孩吃五苓散與平胃散合方,治療小孩子的假性近視,效果還不知道(結果是沒有效,還是戴眼鏡了);此外,我家老爺有脂肪肝,過些日子也會來調理。
題外話:吃五苓散疏通水道的身體感,很像八田與一建造的嘉南大圳,只是單純地改變河道的寬窄達到輸送水源的功能,不像是三峽大壩或整治黃河水患那種「人定勝天」的工程。雖說如此,嘉南大圳讓嘉南平原成為台灣最大米倉,而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小時候,母親諄諄告誡一定要把飯吃完,有飯吃是多麼幸福的事,她那一輩人,小時候很難吃到整碗的米飯,常常是混雜著許多蕃薯簽,鄉下歐巴桑當然不知道這是八田先生帶來的幸福,(慚愧,自己也是長大後,到嘉義住民宿時聽主人說的,還到八掌溪那一帶去看了。) 孰知,經過幾十年,米多到吃不完,處處是修耕的農田,曾幾何時,現代人為了養生,還回頭吃起地瓜餐呢!
後記:後來遇到用五苓散治皮膚的問題,醫案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