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小孩的功課好,身為父母是有面子的。

以前述的方法來帶小孩,是有辛苦的部份,這個部份主要來自於跟外界的相處,也不知為何,當別人批評本人自私、任性、沒禮貌…,我好像比較撐得住,也只能說撐得住,無法做到處之泰然,更無法讓別人直接把我當作「空船」--就是直接認定自己是那樣一個人,不想對我再多要求了。可是,當別人批評小孩子沒家教、自私、沒禮貌,做媽媽的還是會有一絲難過,另一方面,當別人稱讚他們頭腦好,功課佳,也不免有點得意。於是,生活上不免在兩邊多加一點力,把莊子(文章中是宋榮子)的話:「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全都忘到天邊去了,不知怎的,就是對小孩的事比較撐不住,說來有點尷尬,小孩的功課好,做媽媽的還是覺得頗有面子,這一關小妹的確還跨不過去。

有一回大學同學跟我聊到小孩功課的問題,似乎要督促小孩的功課花不少的力氣,當時似乎有勸告她說稍微看開些,未必就比較壞,但父母嘛! 要看開不容易,說擰了,她忍不住埋怨說沒法像我一樣輕鬆,我笑道:「妳仔細想想,是不做比較辛苦,還是做比較辛苦?」這同學算是誠實,認真想了以後同意是「不做」比較辛苦。 試想,人活到一個年紀以後,多少難免被所謂的「價值觀」、「道德感」束縛住,比如說我們這樣書讀得還可以的人,要進好學校幾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要忍住不要求小孩,那比登天還難哩,而小妹常常在做這種比登天還難的事,每次對小孩提出要求時,不免要檢討自己,真的這樣對小孩本身好? 還是不過是自己要貫徹自我的意志,只求這個世界合我的意? 每天要忍住,不能凡事要求小孩合自己的意,這有多辛苦呀。還有,明明小孩子小,有些事做不好,但是要忍住,不能幫他,父母也知道,但還是一把搶過來做比較輕鬆吧。

另一種辛苦,姑且稱之為「幫小孩擋棍子」:不管是初見面,或者說已經算是有點熟朋友了,一碰頭,就從小孩的身高體重說起,沿路細說小孩子外觀看得到的「缺失」,從頭髮、眼睛、牙齒一直講到扁平足之類的,幾個媽媽湊在一起,幾乎就是小孩們的「批判大會」;相處時間再拖長些,就加碼評論起小孩的人格特質、學習專長等等,身為媽媽的我,忍不住要覺得,哇塞,眼前這個人比我還了解我的小孩耶! 如果沒有反應,不趕緊認同,對方馬上開始振振有辭地「教育」該如何教養小孩。小時候常常得聽長輩訓話,多半是一些五四三的,本以為長大了可以免了,沒想到,現在得替小孩頂著,不頂著,他們就會轉身過去苦口婆心地教育小孩了,小妹的兩小孩可是沒家教到極點,結局通常很不愉快。當對方得知我的小孩幾乎不上安親班、才藝班,那更是不得了,在這點上會分成兩派,其一是話鋒一轉,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什麼「適性發展」啦,「童年快樂最重要」啦的話就會從對方的嘴巴源源不絕地流瀉出來,忍不住就在心中暗唸:「大嬸呀,您說這話自個兒相信嗎? 再說,不過就沒去補習,這事有這麼大嗎?」 另一派的父母當即細數他們的小孩上過那些那些才藝班或補習了什麼科目,而這些學習是多麼地有收穫,多麼地充實,父母未必是在說謊,但我更想聽聽小孩本人怎麼說。

題外話:前不久跟一個許久沒見的朋友吃飯,坐下來沒談幾句話,對方就問我怎麼不聊小孩的事,「小孩的事?」說道:「可你並不認識我的小孩呀,為何要談一個你不認識的人?」 這朋友並沒有小孩,可是平常的社交談話卻有很多小孩的話題,等於是說他的很多同事朋友等,跟他聊一個他不太能聊的話題? 難怪,父母們日常談話更是以小孩為主題了,這樣強大的「關注」,小孩縱使不在現場,以能量的角度也會感受到「壓力」吧?

到這兒還算是小竹棍等級,畢竟久而久之,大家就會知道我是一個白目等級的媽媽,但是到了更親近的人,尤其是長輩,那可是皮鞭等級了,他們會苦口婆心地勸告應該讓小孩去補英文啦,去補國語數學啦,剛開始還能推拖,漸漸地發現我是這樣地「不受教」,就差點沒說出:「這個娘真是沒良心,一點都不顧自己小孩的未來。」(其實不是沒說,是跟街坊鄰居說)。問小孩要不要去補英文,小孩答曰不去,心想,那好,把錢省起來,拿來去日本玩,還更能把握現在的幸福。但似乎,大部份的父母,特有錢的除外,不要現在的幸福,要把錢壓在未來,這也無不可,但是就會恐嚇我:將來小孩一事無成,他們會恨妳。不敢說這事絕對不會發生,但是,若真養出這樣「不聰明」的小孩,那也只能認了罷。

總而言之,做為一個媽媽,很容易聽到這種警告,如果不做什麼,那妳的小孩以後就會怎麼慘;或者用一種幾近奉承的語氣,讚揚我是一個開明的媽媽。這方面,我的身體感還算敏銳,感覺到的大多是「做也是錯,不做也是錯」,因為,帶著一絲的擔心,氣場就不對勁。家人,包括小孩,是用來「相處」的,其他的部份不免是多餘了。

也有朋友提醒,人家只是見了面需要一個話題來說罷了,果真如此,那麼對方都沒看到我那麼清楚地表示:「麥擱講了?」還滔滔不絕地講,難道世界上亞斯柏格症的人那麼多? 慢慢地能夠用身體去接收別人的談話以後,(老師說是氣聽法的一種狀況),我的理解是,當這些父母這麼喜歡用小孩當談話主題時,無論講了什麼,其中都帶著一股「氣」,這一股「氣」衝得很不舒服,有時為了湊趣,忍不住丟些話來讓對方更有得說,這樣傷得更慘,為了身心健康,這種事以後還是少做。

如果,您還是要問,那這個也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到底能做什麼來「幫助」小孩呢? 那麼,建議您,還是把這個畫面關掉然後假裝從不曾看過這篇文章吧! 這樣,人生或許還好過些。

最後,偷偷透露一下,有小孩最好的部份就是身體上自然的接觸,給小孩餵奶、洗澡、抱抱,無所事事地躺在一起,在這種時刻,完全無所求,心情很自然,這是外人完全無法取代的部份,感覺上很多人是用寵物來取代這一部份,可,姐我是鄉下人,動物是沒有「寵物」這個選項的,所以說,很多人把小狗當小孩在養,我則是把小孩當小狗來養的。

PS:果然還是寫小孩的事,話最多。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宋榮子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ndy 的頭像
    Wendy

    Wendy's blog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