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許多症狀都是主觀感受
從小就自覺倒霉,別人生病看醫生就會好,而小妹則是受盡折磨,一要忍耐疾病帶來身體的痛苦,精神上要忍受媽媽的責罵,兩相煎熬;不僅如此,治療的過程更是另一種折磨,西藥味很難受,藥很難吃,打針更是嚇人,大概六年級生以後,就沒見過那種巨大的玻璃針筒了吧? 好吧! 這麼多的折磨,會好也就算了,偏偏小妹有特異體質,別的小朋友退燒了事,小妹退了再燒、燒了再退…,這不打緊,就算把症狀都壓住了,隨之而來的是各種「不舒服」的感覺—就是那種跟醫生講就會被建議去看精神科的毛病,這個前面講很多了,不囉嗦。
直到上了「傷寒雜病論」這門課,不禁哀嘆,人世間怎麼會有這種事呢? 那些所謂的幻想、檢查不出來的痛苦,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一位叫張仲景的人清清楚楚地寫下來了,而且對證則一服見效。那些很主觀的描述,像是怕冷還是怕熱、煩燥欲死、悲傷欲哭、胸前空空的,缺一塊的感覺、默默不欲飲食、拉肚子要分燙屁股與否、臉色紅還是蒼白…,不勝枚舉。學過的人就曉得,這些確確實實都是開藥的重要依據。而且,越是清楚的感受,表面看起來更嚴重,但反而是容易清楚地分辨該開什麼方劑,以開藥的角度反倒是相對好醫。講到這兒倒是有點不大好意思,平常開藥的對象是兩個小孩,相處時間多,又有開藥經驗,有時候看臉色就開藥了,看臉色就知道好了。有點偷懶。
題外話:其實,小妹也是學了中醫以後,對西醫也就諒解了,這些「主觀感受的症狀」無法用儀器測量出來,身體上也沒有具體的病徵,簡單來說,西醫恐怕是無可奈何,就像小學一年級生不會微積分,是可理解的。然而,這些檢查不出來,沒有具像化的「病」是在那兒呢? 小妹的想像就是病在靈魂的層次上的。
因為很多症狀是主觀感受,因為沒有檢查儀器,檢查就是在身上摸來摸去、問問題,治療大多是喝一杯湯,輕微的感冒是喝一杯湯,腸病毒也是喝一杯湯,說不定治癌症也只是每次喝一杯湯。因此醫療的過程變得很舒服。以下是某一天母女的對話:
小三的妹妹似乎有點感冒,堅持不吃藥,希望可以拖到明天早上以便請假。
與媽媽賴在床上,聊到大英雄天團(Big Hero 6)這部電影,覺得「杯麵」的各種功能真是不錯,妹妹喜歡媽媽就像杯麵一樣可以ㄋㄨㄚ` 在一起,真舒服。
媽媽:妹妹,妳不覺得媽媽就是活生生的杯麵嗎?
妹妹:對耶,可以ㄋㄨㄚ`在一起。
媽媽:還有自動偵測疾病、情緒及治療的功能。
妹妹:那妳有很白嗎?
媽媽:有呀。而且還夠胖。
妹妹:那妳以後改名叫「Chang杯麵」好了。
是的,家裏兩隻小孩,光是被媽媽診斷為感冒了,病就好了三分之一,可以請假在家;媽媽抱著、照顧著,再好三分之一,剩下才是用藥治好的部份。「生病」變成一種享受,小孩不止一次跟我說很想生病,小妹真能體會,自己生病若能得到這樣的待遇,本人也很想生病呢!
此外,許多主觀的感覺不被認定是「病」,因此常被誤會了,父母們可能都看過湯姆歷險記,或者自己小時候也騙過父母,當小孩肚子痛又沒有其它症狀或原因時,不免覺得小孩只是想逃避上學;又比如說尿床、不安、頭痛、不想吃東西…,卻被認定為「故意」的;不只如此,連大人也是,有一朋友得了少陰病,整天躺床上(但欲寐嘛!)卻也被家人誤以為懶散。生病已是不舒服,加上被誤會就更難過了。
所以說,一組主觀感受的症狀,檢查不出是什麼,卻能用可驗證的方子醫好,既然肉體觀察不到,那這個「病」是在哪兒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