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莊子,就會失去「自由」了!   說好的「逍遙」呢?

某位先賢說「不自由,毋寧死」,自己也是一心嚮往「自由」的世界,能隨自己的心意過生活,追求人生,多麼暢快適意呀! 可是接觸到莊子的世界後,發現,人生好像漸漸失去「自由」了,比如說,既沒有「高興」的自由也沒有隨性發脾氣的自由,更沒有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的自由。

在莊子的修練中,要以達人做為基礎,要做一個達人,感知力及表現力就要提升,一直活在進步的狀態中,明年要比今年進步,就算是明天也希望比今天進步,所以今天做得再好,也不會感到高興,心中明白,以後會有比今天更好的,那也就「高興」不起來;有時候,得意起來,就會感到不安,糟了! 破功了,會感到高興,難道是自以為不會再進步了嗎?

以前脾氣很差,別人惹了我,不會讓對方好過,生氣、責怪別人是常有的事,久而久之,周遭的人就不敢惹我了;出社會後,脾氣可能好些,不過,那也只是碰壁久了,也曉得該讓一讓罷了。等到練莊子幾年下來,發脾氣成了奢侈的事,要發怒,等於不承認事實,或者對別人,對這個世界有勒索的意圖,這是老師耳提面命說莊子不允許的,要不生氣,等於「要求這個世界合我意」的自由也沒有了。總之,生氣也等於要別人讓著你,這種「心靈殘障」的作法是不行的。

情緒不只是發怒,擔心、煩躁、自卑、驕傲、罪惡感…,都不行。「擔心」是一種驕傲的行為,如果承認自己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對於不可知的未來有什麼好擔心呢? 就是一個「不知道」的心情罷了。至於「煩」對我來說,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情緒,有時候遇到某些事就會有「煩」的感覺,若是不好的事情不舒服也就罷了,有時表面上看起來是好事,卻感到煩,想拒絕別人也說不通,沒道理嘛! 自己也完全不理解,更不知如何是好;後來,老師的建議是,那就不要做那件事了,的確,就算完全不知道為什麼,不做,心情就平靜了。

要消去各式各樣的情緒,等於要放棄一項又一項的「自由」,比如前面說的「煩」,有煩的情緒,也就沒有做那件事情的自由了,這個以後有機會或許再聊。

要消除情緒,得失去各種自由,其實,莊子世界中最不自由的部份可能是,人要活在「不得已」之中,這個「不得已」對老師或者有在練的同學都很有感觸,但恐怕很容易被誤解,誤以為是一般所說的「認命」:日劇「阿信」中,阿信苦情的一生感動了無數上一輩的日本、台灣女姓,聽說是某位女士的真實人生改編的故事,以結果來看,她創造了一個精彩的人生,可是她的一生過程中受了很多苦,未到結局,怎知這些苦是「不得已」還是「認命」呢? 自己以前每當要展開偉大的前程時,就會生大病,最後只好無奈地選擇「小事」來做,就是那種身體感舒服,但看起來不太會有「成就」的事,那麼,這是種無奈是莊子說的「不得已」,還是認定自己不可能有成就,自暴自棄式的「認命」呢? 二者表面上看起來都是無可奈何,但身體感不同,對我來說,只能選「不得已」,這也是沒有選擇的選擇。所以說,或許真正「喜歡」做的事,或許是這個「不得已」的選擇,以通俗的說法是「命中注定」,而不是一般所說的做起來愉快的事。

題外話:曾聽老師的說過,有些人在讀莊子或練習莊子的過程有成長,但因為一件事情,把功力都折損或消耗殆盡:高興。也就是說自我感覺良好,喜歡得到別人的稱讚。功力要進步就不能「高興」,莊子在「養生主」講過的。

題外話:未上莊子課前,一直以為道家講的都是逍遙自在、崇尚自然、無為…,上了課,練了起來,才發現,完全不那麼一回事,每一招都很艱困,每一條規矩都很嚴厲。上課好像說過,莊子是教我們練習把妨礙「逍遙」的因素拿掉,都拿完了,自然就逍遙了。果真如此? 那麼,莊子的「減法」是比「加法」難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不得已 養生主
    全站熱搜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