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好餓好餓的毛毛蟲。
這一本童書已經很「老」了,隨著時間的過往,我們漸漸地變老,可是它卻永遠都是「童書」,多好哪! 剛開始是買給姪女看(或者說”玩”?) 等到自己生了小孩,就輪到他們看了;不只我家有,同儕中似乎每個媽媽都有一本。做為一個大人,實在很納悶,這書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只不過是一隻毛毛蟲吃了幾樣東西,每吃一樣就穿過一個洞,就這樣! 但是,在學走路的階段,兩個小孩卻都愛不釋手,很愛「玩」這本書,就連媽媽也是喜歡。
在這兒並不是要推薦Eric Carle的作品,僅管我覺得他的繪本是老少咸宜,至於好看的童書也是聊不完;在這兒,卻是要講我家的遊戲書--傷寒雜病論。
有機緣上了傷寒雜病論這門課,老師說,張仲景是家庭主婦的好朋友,藥物精簡、便宜而有效。這些的確是有的,而我和小孩在家玩了幾年,發現,傷寒雜病論還是我們家的遊戲書之一,生藥材也是可以玩的,煮藥呢就好像在玩扮家家酒。我們仨玩著玩著,覺得張仲景真的是家庭主婦的好朋友,以上的好處不說,書中講的內容也很親民,大部份的內容,頭痛就頭痛,肚子痛就肚子痛,發燒就發燒,沒有很多那種聽起來很玄妙高深的理論,小孩子也聽得懂。
第一次有點驚訝的是,女兒還讀幼兒園小時,有一天,正在煮小建中湯,她也在一旁玩,當我放好爐子開好火,她就說:「咪咪(媽媽的意思),ㄍㄧㄡ,ㄍㄧㄡ。」聽不清楚是什麼意思,再問也是回答ㄍㄧㄡ,ㄍㄧㄡ,聽不懂也就無法理會了。之後喝了湯,味道怪怪的,回頭再去看壺裡的藥渣,原來,少了薑,妹妹是要提醒媽媽忘了放薑啦。小建中湯是桂芍草薑棗再和麥芽糖,幼兒園的小孩子多看媽媽煮幾次藥,也就記得了。
到了小學,學會寫字了,媽媽讀條文時,若是小孩就在身邊磨蹭,就順便讓他們認一認書上的字,比如說「腹」就是肚子、「悸」就是會感到心臟在跳、「肌膚甲錯」就是皮膚摸起來粗粗的…。偶爾讓他們抄那些會常吃的補藥藥方,願意幫忙秤藥的話(註),就給他們幾塊零用錢。
註:忍不住再給張仲景按一個讚,「傷寒雜病論」中的藥味不多,我自己有基本的備藥方式,通常隨時都能配出一帖藥來,也就是說,開一個「桂枝湯」我們不會去藥房抓一副藥,而是家中就有桂、芍、草、薑、棗,隨時能煎一帖。
在我家,三不五時就會有這樣的場面:
媽:「爸爸想吃桂枝加葛根湯,有沒有人想煮呀?」
哥哥妹妹就會說:「我,我,我。」
媽媽就指定其中一人,他就拿出桂枝加葛根湯的藥單及電子秤,從抽屜拿出藥材,按照方子秤好。所以說,「傷寒雜病論」是多麼親民的書呀,小學生就能當初級的藥劑師了。
由於媽媽是初學者,所以剛開始開藥時毛手毛腳,在小孩面前也是碎碎唸,這個那個該開什麼藥,開藥給小孩時,也會解釋一下,好像有解釋一下比較會好似的!(中醫的placebo effect?) 以為只是媽媽的碎唸,沒想到小孩也是有在聽。
有一回,當時妹妹大概是幼兒園小班吧? 婆婆問我小建中湯是什麼,咦? 婆婆怎會知道小建中湯呢? 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表妹肚子痛,妹妹當場開始問診,並滔滔不絕地說明,如果是怎樣怎樣就該如何處理,其中就提到小建中湯。
哥哥也是,大概是小三還是小四,有一回感冒,那天媽媽無法請假,請阿嬤帶他去看西醫,但是,他堅持要吃「上次吃了之後會大便,大便後就好了的藥」。於是媽媽趕忙煮了那個「會大便」的藥,之後才去上班。
我們仨,靠著「傷寒雜病論」學習如何當「稱職」的病人,說起來中醫真是奇妙,不必苦讀醫學院,也可以不懂艱深的中醫理論,就算是小小孩也能透過玩一玩來了解自己的狀況,妹妹漸漸有了身體感,能簡單辨症,有時候她生病了,我還會問她想吃什麼藥呢!
之後,若是家人打電話來說哥哥或妹妹生病了,我會請他們報告症狀,決定該吃什麼藥,或者是即刻請假回家。或者,當他們不舒服時也會問他們要休息就好,還是想吃藥。
「傷寒雜病論」真是一本好玩又好用的遊戲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