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辨證!辨證! 很重要,所以說三遍。

真的是年紀大了吧? 才吃溫經湯好了,約莫是前兩個月前,又是經痛,這回明顯是月經來之後,痛的位置上移了一點,靠近肚臍,比較像是緩緩地蠕動的悶痛,人感到相當疲憊,按理會想要吃小建中湯,想起也是龍老師教的,月經來後才痛屬虛,更何況也是有血塊,可用膠薑湯:

十六(30)婦人陷經。漏下色黑如塊者。膠薑湯主之。

用藥後那種痛感一分一分地減去,約莫半小時光景就不痛了。本想下個月痛了再吃吃看,結果卻不痛了。後來因為吃別的化瘀血藥,又痛,想來是打虛了,此是後話,會寫成另一個醫案。總之,化瘀血藥也不能三天兩頭地打,再吃個膠薑湯也就不痛了,又不瘀又不痛,算是安穩。

膠艾湯.jpg

圖片說明:傷寒雜病論婦人篇中「膠艾湯」及「膠薑湯」,這兩方只差一味藥,圖片中將艾草換成生薑即是「膠薑湯」。煮藥時沒放酒,一來已經用熟地黃了,二來如果放了酒反而會有一種藥性走太快的感覺,我個人偏好緩緩地推揉肚子的舒服感。

這兩個方,一不小心就會搞錯邊,一個是治漏下,一個治下血塊。原條文這樣簡要,用起來不免有點為難,畢竟以現代常識來說,漏下不止及黑血塊的來路很多,真的是用這個可通用? 以我的情況來說,已除寒、化瘀血、除水血俱結血室,看起來該打的都打了的情況,吃這個方有效;那如果還有寒有瘀血等問題呢? 還是說有這些問題根本就會在經期前痛? 輪不到這個方? 那如果痛在經前,卻有血塊,要先選那個方呢講這話像是繞口令,於事無補,對神醫來說,當知該如何最大範圍地照顧到,畢其功於一役,醫術不佳的我,一個一個地打,雖然慢,倒也是日期有功。

後記:後來有一回,突發奇想,乾脆不要辨證了,薑、艾一起加,結果反而覺得悶悶的不太舒服,之後還是乖乖地用膠薑湯,有一種輕輕揉肚子的舒服感。

至於大烏頭煎那種痛到在床上打滾,額上冒(冷)油汗,曾見過這樣的女生,但沒機會用藥。

另一種情況不知算不算經痛? 比較常聽到的(包括本人),產後的婦女,月經前或後會後腰酸,這也不必遲疑,一碗腎氣湯下去,藥到酸除。只是這腎氣湯未免太小氣,說好治後腰,更下方到hip、環跳或八髎穴的位置就不管了,上課教了,更下段這種是歸天雄散管,但也沒機會出手,不過龍老師對於到尾骶骨的不舒服是用附子湯。對了,平常保養吃腎氣丸,像這樣有證的時候,腎氣湯的效果還是顯著。

有時候,不免懷疑,這些毛病會不會跟個性有關?

我的一對姪女,姐姐月經痛到在床上打滾,幾乎月事來就要請假,說起來不免埋怨,不是說吃冰會經痛?那妹妹也吃很多呀! 為何就不太痛? 這的確很虧,但把兩人個性攤開來看,倒似乎也不冤了,姐姐的個性有很多的「應該」,也有很多「為別人活」的部份,相較之下,妹妹率性多了。另一個有大烏頭煎證的女性同胞也是有這種調子,就算心中不高興,還是會順從家中的要求。關於下腹腔的各式毛病,以前常會用到厥陰方,後來漸漸都不必再吃藥,是因為比較不「端著活」? 沒了那樣的體質,所以不必再用藥,還是這些方子療效如神? 不知。

光是一個經痛,能動用到的方子可真不少。還有經期不順(提早來)、血量大、血塊、滴漏的問題呢!

自己的毛病多,處理一輪下來,深感到辨證的重要性,也不會用西醫「病」的概念來開藥,正如郝萬山教授講課時曾說道:「我的這個侄子有一天給我打電話說,叔叔,我們這裡縣委書記的媳婦是美尼爾氏綜合證,你給她 開一個方子吧!我說,你這麼打電話,我也沒見過這個人,也沒見過舌苔、脈像,我怎麼能夠給她開方子啊!他說,你這個縣的辦公室主任,他的媳婦以前美尼爾氏綜合證,吃了你兩付藥就好了。我說,是有這麼回事。那一年是她來北京,我看了她舌苔脈像,又問了她情況,我給她開了兩付藥,那可能就好了。我說,你這個縣委書記的媳婦,我也沒見過啊。我說,你說美尼爾氏綜合證,從中醫辨證的角度來說,是可以肝陽上亢,可以是肝火上擾,可以是清陽不升,可以濁陰不降,可以血虛不能上養清竅,可以是陽虛水泛。你給我說說她屬於哪個類型?他說,哦,原來不是說,一說美尼爾氏綜合證你就能給開方子啊?我說,我必須把這 些都鑒別清楚了,才能夠給她開方。我說,你去給我鑒別鑒別,然後你把結論告訴我,我給你開方子,然後我等你的電話。等了兩周了,他還沒給我來電話。那肯定 是他鑒別不了啊! 所以,我們在臨床上,要學習《傷寒論》中的這種鑒別診斷的思路,我們還要學習《傷寒論》中的這個用方的思路,靈活用方的思路。」

照呀! 藥方漸漸用多了以後,每當聽到別人說一個症狀(或疾病),腦子裏常常會閃過好幾個方,就像這個月經痛,聽到旁人問說月經痛要吃什麼止痛? 第一個彈出來的念頭是吃明通治痛單或普拿疼呀! 問的是「止痛」,那就止痛藥囉! 如果問的是月經痛用中醫要如何調理,那麼至少會像此文這樣一路辨證過來再決定用藥,當然月經痛對得上的證當不止這些,這不是教學文,只是我個人的經驗。在西醫治療中會用到的動詞大致上都如此,在辨證的過程中不會用那個動詞的思維,比如說「退」燒,「止」痛,「止」血,「止」瀉,「通」便…;就拿最常見的發燒來說,學中醫到現在,記憶中不太有想要「退」燒的念頭,基本上對證開藥,就會不燒了,並不是去「退燒」,反而常常是明明看到發炎、燥熱,開的卻是熱藥,以火救火,這誰想得到呢?

功夫貓熊2,當沈王爺怒聲叱問羊姑說:「妳就那麼相信那隻熊貓是神龍大俠,能解救蒼生?」羊姑淡然地說:「我不是”相信”,我是”知道”。」然也,當我喝下麻附辛湯、桂枝湯…,身體清楚地”知道”病是好了,毋須費時耗力的臨床試驗來證明這個。不時會聽到中醫界的大老似乎是在維護中醫,說是這些藥方都是千年來驗證過的。言下之意是說藥方有效又沒啥副作用,然而,以西醫做臨床試驗的標準來說,這個根本證明不了什麼,最近聽到某名醫要做所謂中醫的「研究」,主要是看看某單一藥物能不能延長病人壽命。雖然用的是中醫會用的藥物,可是聽起來卻覺得這是西醫哪! 就像聽到有些中醫師的做法,雖然用的是針灸、中藥,卻是西醫的邏輯,當然醫療也不必計較是中醫或西醫,只是不懂,為何自己的強項不用,要用自己的弱項去比對方的強項? 孫臏教田忌說:「以己上駟對其中駟,中駟對其下駟,下駟對其上駟。」西醫看病,中醫對證,不「對證」卻去「看病」,這不是倒過來了嗎? 不過,如果人家根本只是想賺錢,那事情倒是簡單多了,我也覺得用單一藥物、有效成份來賺錢比較有效率。

那麼,中醫就不能「研究」了嗎? 猜想大概分兩種,一種是有所謂「有效成份」,那麼西醫臨床試驗的法子或可行,可是這大概也只能侷限於單一成份或是單味藥,中醫通常是複方,只要稍稍加減藥味,樣本數恐怕就不夠用了。另一種在治「靈魂的身體」,那就等到人類能偵測到靈魂時,就可以開始「研究」了,或者說,不必研究了。在這之前,還是各經方名家一再提醒的「辨證」相對可靠。

說來奇怪,雖然看起來是在說中醫的好話,可是以自己開藥的經驗來說,無論是開給自己或別人,都沒有一種中醫萬能的感覺,比較像是這個人本來就會好起來,只是恰巧開藥給他罷了。以前在西醫組那麼久,卻不曾有這種感覺。

20171006_膠薑湯.jpg

圖片說明:一般人提到中藥,聯想到的多半是又黑又苦的藥湯,然而自身的經驗極少藥湯是又苦又黑,用到熟地黃的,例如膠薑湯、腎氣湯,會很黑,可一點兒也不苦。

arrow
arrow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