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煎劑開始


說起來,這說不定是小妹個人的一個偏執而已,最近看了「大夢想家」,意外地好看,倒也不是什麼偉大的電影,只是對於劇中Mary Poppins原作者那種古怪又不盡情理的堅持很能理解。比如說,小妹喜歡用竹製蒸籠來蒸包子,婆婆媽媽們一致認為這是無聊的堅持,不是都一樣嗎? 況且,竹製蒸籠又不好照顧。

從煎劑開始是很自然的,畢竟張仲景時代就是用煎劑,同樣的操作,吃了有效就知道藥開對了,反之就是開錯了,若是用科中,吃了有效還好,吃了沒效就不能確定是開錯了還是劑量不對。以上是頭腦上的道理,小妹不得不很害羞地說,本人喜歡摸得到的感覺,生藥有形狀,有實體,自己在家裡「抓」藥、做煎劑,這樣比較有Fu,順便還可以跟小孩一起「玩」中藥,用科中就沒有這種樂趣了,芍藥和山藥都是一堆粉,不好玩! 此外,煮藥時,家中瀰漫著藥味,聞著更是說不出的舒服,老實說,百貨公司賣的那些香氛產品還不如中藥味哩。

另一個好處是的藥感比較強,吃對了當然很好,吃錯藥了往往也會有「作用」,這樣的「作用」在西醫可能被認為是「副作用」需要加以控制,對小妹來說,這樣的「副作用」往往幫助了解這個方劑該怎麼用,下次可能會知道該如何用這個方了。當然啦,西醫也不是沒有成功的例子,Viagra就是其中之一。總之,用單一方可以了解方向,用煎劑可以感受力道,二法同時使用當然效果更佳。

用煎劑還有一種小妹自己也不太確定的好處—調整劑量。剛開始上中醫時,老師提到某某助教學了一陣子就會調整成適合自己的劑量,當時真是覺得天方夜譚,然而小妹學了一陣子以後,只要是常吃的藥,自動就會開始調整劑量,有時還加減藥味。小妹也不知道其中的道理,總之,就像做菜一樣,太鹹了,鹽就少放些,太辣了? 就加點甜味或酸來中和;同一道菜,有些食材加進來怪怪的,有些加進來卻是增添風味。

講了許多用煎劑的好處,小妹也不諱言科中比較方便、省錢、省時間,尤其剛開始備生藥時,不大熟悉,常常缺了一兩味藥還得再跑一趟中藥店;得一再確認煮法;更別提藥開得不好,倒掉一壺又一壺的藥,頗心疼,更慘的是收拾不下,最後還去看西醫了。無論如何,兼顧生活上的方便及時效性也會用科中,但還是偏愛煎劑,至於小妹備藥的原則請見前文:溫經湯。最近,連散劑也都自己用生藥烘乾打粉,果然有些藥效強度不同,例如當歸芍藥散之類的。

雖然小妹買不起名牌包,也住不起帝寶,但是好好地煮一碗藥,無論是治病或是補藥,真是無比尊榮的享受呀! 這是小妹最愛自己的方式之一。


不要用西醫的邏輯來學中醫


聽說有些中醫師聽到西醫的診斷或處置就會很不高興,小妹倒也沒這個意思,畢竟小妹呆在西醫的世界比較久,可以理解那樣的邏輯,之所以說不要用西醫的邏輯來學中醫,是因為,上過莊子的同學都知道,用A來講述B,這樣很容易將B妖魔化。至於細節,容小妹再另外以專文來說明,這裡只是起個頭,小妹有幾次的經驗是,在辨證開藥的時候,並不知道這個在西醫是那一種病,也好險不知道,例如前文提到的溫經湯證,若事先以為是更年期症狀,肯定開不出藥來;小孩子在家中開開藥也就好了,一個不小心被婆婆抓去西醫院,給了診斷,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兒,怎麼想破頭都不知該怎麼給藥。

總之,除非是對西醫全盤了解,不然對西醫只有「常識」的人,或許是像小妹一樣放棄那些常識比較好,其實小妹學中醫是花不小的力氣來忘記西醫的學理der。再說,就算是所謂的(西)醫學常識,也常常令人感到困惑,小妹待在西醫系統相對久,也算有點常識,可是當我聽親朋好友講述所謂的醫學常識,往往大不相同,這是怎麼回事呢?小妹竊以為,如果無法問到醫學頂端的人,過度相信所謂的「醫學常識」,有點危險。這當然不止西醫,大多數的學問都是如此,前端的人跟末端的人對相同問題往往見解大不同,更何況西醫的末端還包括了藥廠這個角色。不過,說不定大部份的人也不是真心了解內容,只不過需要一個權威角色而已,如此,是小妹多言了。

偷偷告訴大家一件事,小妹以前問認識的醫師或藥劑師問題時,對方常常先反問一個問題:妳這是自己問,還是幫別人問?

@@@

題外話:小妹初學一門課,偏愛的教學(學習)法是longitudinal,也就是說一本書從頭教到尾。聽起來似乎沒有創意,卻是老老實實能學到點東西,一般的學門大多有所謂「聖經版」,既然會成為聖經版,表示這個作者的學問特別好,不然就是內容編排特有學習性,當老師的好好把內容講好就很功德了,偏偏有一種老師,(小妹最怕這種)也不知是為何,喜歡第一~三章用A本書,第四章跳過,第五~七章用B本書,第八章用自己寫的講義…,在老師的眼中或許覺得每一章都選擇了最精彩的部份,卻忘了,同一個作者是有相同的thinking process,學一門學科,最重要的恐怕還不在於學到什麼知識,反倒是要如何用這門學問來「想事情」,東拼西湊的教學,反而打亂了軸線。因此也難怪小孩子的教科書是如此地難以閱讀,小妹看兒子女兒的數學課外書,每一本都有趣,邏輯也很好,不必特聰明也應該會有一定程度,可是教科書卻是無聊之極,若不是對數學特有天分,恐怕就得花多點時間練習來搞分數,這不奇怪,聽說教科書是「編」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數學如此,其他人文科目更是…,唉,別說了。

基礎科目之後,進一步自然會跨到cross-sectional學習,無論是同一層次的交叉或橫向知識的擴展,在這個階段會開始進步。說到這兒,忍不住嘔了一下,小妹當學渣這麼多年以後,心想那我也來「進步」一下,恰好日後時間會多些,想利用自己會的工具來設計一個cross-sectional study,結果,最近老師上的課就把這部份做出來了,哎~真是不來勁兒! 待小妹想想有沒有更好玩的,再跟大家報告。

題外話:關於讀書會,小妹著實納悶,以前看重的課程總是會自組一個讀書會,可是學中醫卻完全沒想到這個事兒,莊子也沒有,是因為程度差太自卑? 還是另有原因? 倒是小妹會做一件事,每次生病用藥都會鉅細靡遺地將過程寫下來,症狀要寫、用藥需記錄,效果也註明,自以為是的complication要寫下來,就算是side effect也不放過,這樣做的主要理由是小妹的記性實在不行了,寫下來有助於下次生病時可以比對用,或者參考上次是如何治好的。此外,莊子修練也會做同樣的事。

註:下週暫停發文。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中醫
    全站熱搜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