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無知是故意的。我倒是常覺得,所謂的「ugly truth」,身體一直是感覺得到,只是頭腦不肯去接受。

聊天的最後,不知是回應我們,還是本人也是有感觸,自己其實是知道真相的,只是一直不敢去承認。這一點咱倒也是同意,畢竟會生出這麼完美的病表示事出有因吧? 只是也感到納悶,這場景也不陌生,本人及許多朋友,也曾經歷或正在經驗不敢承認事實的階段,一天到晚嚷嚷誠實,擺在眼前的事實卻視而不見,究竟是為什麼呢? 還是猜一猜:許多人,其實是害怕改變,一旦承認事實以後,不就意味著要改變現狀了嗎? 經濟問題、生活問題、工作問題…,馬上就得面對,這種恐懼無異於站在山谷的這一頭要跳到對岸去,這一頭雖然不美好,但跳山谷很害怕,更何況還不知跳過去後是怎生一番光景。這種恐懼,包括本人都是經驗過的。然而很吊詭的是,最後很可能什麼事也不會改變,只有改變了自己,甚至於連自己也沒改變,只是把困擾的問題在心中挪動位置而已,讓自己可以繼續踏上人生的旅程,問題也不見得要解決;另一個可能性是,當時很頭大的問題突然變得沒有份量了,去做改變不過是自然而然的事,沒有多少掙扎的。

題外話:這也是有經驗的,原本以為承認不愛公婆,反之他們也根本不喜歡我這種媳婦,從此要決裂了,要跟老公離婚了,結果,並˙沒˙有。他們繼續過著固執人生,繼續跟左鄰右舍訴苦媳婦多可惡,而我神態自然地跟鄰居打招呼,和善地接受公婆的照顧,毫不覺得不安。奇怪耶,結果還滿感激他們的喔,特別是幫忙照顧兩個小孩,我們的意見從來就不一致,但是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就這件事來說,公婆從來就是同盟而不是敵人,當體會到這個以後,看到別人無奈地讓婆婆帶小孩,然後不斷抱怨長輩帶孩子的方法,就會在心中默默想著,這日子有得過了。

最後,感覺上這姑娘還是有希望的,雖然她在閃躲問題,但她沒說出:「不然,我還能怎樣?」真的,若聽聞此言,眾神皆得退避,更何況是凡夫俗子的我們!

其實,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沒能說出來,畢竟彼此不熟,加上沒做第一步,很難有下一步。這下一步就是:「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承認事實對我來說,就是「不辯論」的另一個面相,真要做到了,生活實踐了,久而久之會出「責任感」(不是一般人說的責任感,而是每一件自己參與到的事情都是身在其中的感覺,唉~ 一直想把這個感覺講清楚,無奈語文程度差,總是模糊),這女孩覺得在夫家有許多的問題,看起來是她夫家的人參與了她的人生,可是從對面的角度來看,是她參與了夫家的人生呀,花轎可是她一步一步踩上去的,並沒有人拿刀架在脖子上逼她上去,或許夫家的確不愛她,也用錯方法對待她,但是沒認出對方不愛自己就一腳陷進去,那也是讓對方娶到不適合的媳婦呀,嫁錯老公及娶錯媳婦不就是同一件事嗎?因此,所有自己身在其中的一切,其實都是自己的選擇,自己都是有「責任」的。知道這事沒有用,得真體認到這一點,得做得到,那時候,彼此的立場就會消失,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更奇妙的是,航空母艦就消失了,自己就走在水面上,想去那兒就去那兒,該幹嘛就幹嘛,「做也對、不做也是對」,清清楚楚、輕輕鬆鬆,帥極了。

題外話:那我自己呢? 自認為是有走在水面上,但還有一點小不放心,還是會小心腳步,不知道那一點不放心是啥? 還是姑且猜一猜,是捨不得舊的世界? 雖然覺得新舊世界疊在一起,但這個肉身其實還是在舊世界行走,有因為這個肉身所帶來的顧忌跟考慮,例如有物質的需求、與人相處的問題等等。

講到「彼此的立場會消失」這件事情,很難講清楚,這跟以前所聽到的「雙贏原則」、「找到彼此的最大公約數」不太一樣,雙贏原則、最大公約數原則在邏輯上很容易理解,就像經濟學理論一樣,資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無窮,同時人是理智的動物,若能找到一個協和點,那麼就能創造出最大利益來。頭腦有點清楚的人就能做得到,可惜,現實世界中就算是聰明人也有很多做不到,包括本人,明明知道合則利,卻寧可弄得兩敗俱傷,心裡清楚,這個不是真正的點,就像「慈悲」不能讓我快樂一樣,後來,感覺到比較幫得上的反而是「消失的立場」,說起來,咱也不是沒有看到彼此的難處,也不是完全處之泰然,更不是不把彼此的難處當一回事,該痛苦的還是痛苦,該難過也沒少得了,但是就是會有路可以走,那種感覺有點像是走迷宮,走在迷宮之中,左轉右轉很容易就亂了,但是若是把自己的高度提到障礙物的高度之上,就容易看清楚路線了,迷宮設置的障礙一直存在著,出路卻是看到了。以本人為例,跟夫家的人還是不可能相愛,彼此還是截然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風格,這些都知道,也會感到不舒服,但是,知道自己想要那一種幸福,因此選擇了一條路而已。說到這兒,難免不懂,別人在說的「放下」啦,「心平氣和」啦,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更別說「放下」的目的是什麼呢?

說到這兒,容我「放下」一會兒,待下回再繼續囉嗦。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莊子
    全站熱搜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