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莊子書中的故事:
祝宗人玄端以臨牢筴柙,說彘曰:「汝奚惡死!吾將三月豢汝,十日戒,三日齊,藉白茅,加汝肩尻乎雕俎之上,則汝為之乎?」為彘謀,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錯之牢筴之中。」自為謀,則苟生有軒冕之尊,死得於腞楯之上,聚僂之中則為之。為彘謀則去之,自為謀則取之,所異彘者何也!
簡單來說,做為一隻豬,寧可在泥濘中打滾而不願很神聖地擺在供桌上的,而人類為了自己的好處卻騙豬說被擺在神檀上比較好,千萬不要怕死呵。不知為何,很喜歡這個故事。
題外話:常會推薦女兒看各類的書,有時自己不免懷疑,鼓勵她讀這麼多書真的對她比較好嗎? 這些鼓勵的動作是媽媽覺得這書很好看要跟她分享,還是覺得女兒讀了很多書可以拿出來顯擺? 抑或是期待她把底子打好以後考好學校?
以前的錄音帶有A、B兩面,事情也是如此,做父母的在另一方面,卻又深怕做「錯」了什麼,以致於傷害小孩的身體或心靈,於是代償性地做更多,代償越多,越是加深憂慮與擔心,光是自己的例子就罄竹難書,得回過頭來再談漁夫篇,或許日後有機會來聊一聊。
囉嗦一堆論述之後,卻要說,其實,自己骨子裏並不特別希望孩子聽我的話,除了制止會造成危險的行為(例如在捷運站的手扶梯上奔跑,不過,我們不准小孩這樣,卻容許大人這麼做! 這個嘛~),或者法律規定的範疇內(像是十八歲以下不可抽煙),又或者接受國民義務教育之類的。這些類型以外的事,我其實不太敢跟小孩說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甚至於盡量不要讓小孩知道本人對事情的評價,小孩不是呆瓜,就算不要求他,他一旦知道你的價值觀,為了博得父母歡心,是有小孩會把自己變呆來承歡膝下的,萬一,他達不到父母心中的要求時,心裏的苦怎生消受? 有時候,不免有另一種想法,或許,小孩子要的其實不是「愛」,他需要的是「接受」----父母要能接受他做自己,這個接受不是忍受,就像在「囍宴」中,爸爸(郎雄飾)遞出的那個紅包一樣。此外,更是深深地知道,那些道德、真理綁得自己喘不過氣來,活得不愉快呀,對幸福無益的事,又何必固執地要傳給下一代呢? 自己的幸福都創造不了的人,何能對別人的人生說三道四呢? 這個「別人」,包括自己的小孩。總之,自己的幸福自己創造。
老實說,這樣的方式跟小孩相處很輕鬆也很辛苦。
先講輕鬆的部份,既然不打算擾亂小孩的人生,可做的事就不多了,餓了給飯吃,涼了給衣服穿,政府規定的國民教育也給去,生病了開個藥,假日也會帶出去玩一玩,有空時聊聊天,看看電視,就醬子。功課呀? 以前還不懂時,對於要不要督促小孩的功課感到很苦惱,本人小時候在鄉下,父母們大字識不了幾個,誰能顧得了小孩的功課呢? 一幫小孩不都好端端地長大了,然而這話在這一代行不通,大家都說時代不同了,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那種不舒服的道理。現在小妹了解自己當時的心境是「做也是錯,不做也錯。」現在學會不要以「怕」做出發點,少有代償反應,反而看看小孩的功課也不妨,「做也是對,不做也是對。」看了小孩子在學校學了啥也是有趣,有時候考試考得不好也滿能理解,畢竟為什麼要塞那麼多東西給小學生呢? 很多東西不學也不大要緊吧?
生活上,父母過什麼日子,小孩也就這麼過,爸媽吃滷肉飯小孩也吃,上館子吃牛排,當然也一起去,總之,我們過什麼水平的日子,小孩當然也跟著過,想著要讓小孩有更好的享受,或者覺得該讓他們吃點苦,都是多餘的。
不必對小孩做了一些不怎樣的事、不怎樣的作品,努力地稱讚:好極了,你做得好棒棒。做得好的事就說做得好,不欣賞的就不說話,或是取笑一下,小孩不是呆瓜,不真誠的稱讚聽得出來吧?更沒那麼脆弱吧? 少一個稱讚就不行啦? 當然要這樣做也是有前提的,不必凡事稱讚,但是小孩子做的事,無論你覺得再怎麼沒意義,也得接受,不能用自己的喜好來評斷小孩做的事。小孩會理解,每個人有各自的偏好,不必勉強求得認同,不堅持相同的興趣其實各自更輕鬆,不會妨礙彼此的感情的。
不真心的稱讚可免,不真心的陪伴也可以省起來。自己本質上就是一個忠誠度極低的人,再喜歡的人也也不想日夜陪伴,再怎麼愛吃的食物還是要換換口味,…。所以當別人問我愛不愛小孩,自覺是愛的,但是再怎麼愛,也不想時時刻刻在一起,小孩在嬰兒期的確有很長的照顧時間不可免,但是能自理以後,媽媽我就把「為了陪伴而陪伴的時間」拿來做別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