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覺得厥陰是明顯與個性有關的病。

首先,某些人會特愛做某些事,尤其是幾乎上癮的情況,一般人總是著眼於如何戒斷這些行為,然而,或許這些行為背後還有催動的力量。比如說,曾在電視上看過一個美國的減重節目,主角一直大吃大喝,大家勸他不要再吃了,但是本人就是無法控制,有些人挖空心思、無所不用其極地要吃,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主持人(減重設計師)也只能黯然放棄。小妹總覺得那個背後的因素才是需要化解的,無論是那一種層面受到傷害。

又比如說小孩愛吃冰,以小妹的身體感來說,冰吃多實在不好,但與其一直制止小孩吃冰,不如了解為何她要這麼做,世間存在的現象,必有其原因,雖然我們未必知道是為什麼,因為這個不知道就急著解決,未必有效,反而可能因為代償弄得更糟。

總之,小妹隱約覺得,會落到厥陰體質,多少可能是有原因的。不免想起莊子齊物論中罔兩問景的故事:

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 吾待蛇蚹蜩翼邪?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大意是說,罔兩(註)問影子說:「以前你行走,現在停下來;之前你坐著,現在站起來,怎麼這麼沒有操守?」影子大概是被問得有點不高興,解釋說它當然是跟著主人動作,而這個主人的動作也可能是受到他的主人的影響;比如說,小明在房間寫功課,影子隨著小明在房間,媽媽(主人的主人)叫小明出來吃飯,影子當然隨著小明到飯廳了。
註:影子的影子,小妹是想成影子外圈的光暈。

小妹對這段的心得是,以前常會因為某類型的事情有情緒,或做出某些反應,然而事後回想,有很多都不見得是眼前的情境,而是背後有一種心理因素,比如說,小妹到一個團體很容易就被選為班代,後來才曉得,並非熱愛服務,也不是覺得有什麼光榮感,純粹是小妹老是有一種「沒有貢獻就不值得待在這兒」的心理,所以聞得到這種味兒的人很容易就驅動我;然而讀到罔兩問景的故事後,自以為的「不值得存在」,其實可能還有更上一層的因素? 哇! 這好像在講全面啟動(inception)了,以前李國修先生有一齣劇叫「半里長城」,似乎也有這個味道。

以前老師說練齊物論最後可以對死亡不產生恐懼,這個小妹還很不確定,只是知道人是一定會死的,既然如此,就不必操心這個問題了。那麼這個故事,是不是莊子告訴我們,活著的時刻,練不辯論,是可以慢慢挖掘出自己的「所待」呢? 這個「所待」可能是自己受過的傷害、黑暗面,或者遺傳來的記憶…;可是知道這些要幹嘛呢? 要清除或消滅這些傷害、觀念或所謂的潛意識嗎? 這個嘛! 小妹也不知,只是隱約覺得很想察覺自己的「所待」是什麼;在生活上體驗得到的是,以前自己一直想當好人時,老是這裏或那裏不高興,現在發現自己的惡意點時,反而對那件事情就沒有情緒了,承認自己是個「壞人」或「賤人」,有種鬆了一口氣的感覺。

還有還有,能夠察覺自己的「所待」,在這個點上就不會有代償反應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罔兩問景 代償
    全站熱搜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