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題。最近聊到關於吃補藥的問題,心中覺得中國人真愛補。

這兒講的是台灣人,並不知其他華人地區情況為何。我們讀書要補習,家中隨時要補充糧食,體力不佳要補充能量,「不夠力」要補強,生大病後更是要補充元氣,缺什麼補什麼,總之,「補~補~補~」就對了,問題是,補得了嗎?

自從開始學中醫以後,平時與朋友聊天或閱讀報章雜誌,遇到中醫的問題不免默默地上了心,久而久之從得到的訊息看來,覺得一般人(非中醫的學習者)對中醫認知最大的一塊是「補」,反而不是「治病」,似乎「東亞病夫」那種根深蒂固的基因記憶一直存在身體之中,無論男女老少,人人要補;不管春夏還是秋冬,時時要補;更別提各式各樣的「虛」,也要一一地補滿為止。問題是,人真的需要進補媽?

答案是:可能需要

只是順序可能是錯了,現代人的生活型態與古人大不相同,身體累積的問題跟古人可能大不相同,直接地「補」或許不是適當的方法,簡單來說,要把房子整理好,或許該把裡面的東西先清一清,這是幻想畫面:要把身體調養好跟整理房子很類似,房子要住得舒服,首先是結構要好,地基要穩,其次是水電瓦斯要安裝,不能漏水漏電漏瓦斯,至於表面的磁磚、油漆(壁紙)及家具就看居住者喜歡何種形式了。可有些人似乎是「儲物癖」,家中堆的東西滿到無法生活的地步,要談補地基、抓漏水之前,是不是該把東西先清空呢? 聽別人侃侃而談如何地補,問題是,眼中所看到很多人的身體都是「儲物癖」所居住的房子,身上堆滿了痰啦、濕氣啦、寒氣啦、瘀血啦…,就算是個大虛勞,不先清開一條路,如何補得進去呢?

題外話:要把房子清空,也是需要點技術,至於整理水電、改善結構、地基問題,那就工程浩大了,一兩篇短文講不完。

至少,本人是補不進去的,小時候,媽媽聽人家說吃什麼補,也會燉來給我們吃,難吃不說,只覺得燥熱口渴,後來大些了,有一種流傳甚廣的當歸、黃耆、枸杞加紅棗(配方不完全記得)煮水喝,說是多好又多好,這些藥看起來也是挺不錯的,但小妹喝了不斷發口瘡,無法再堅持。又有一陣子說是人參(紅參)多好,泡茶、口含皆宜,我只感到憋得難過,東西再怎麼好,也是無福消受,就像某位朋友說的,再漂亮的金縷鞋(玻璃鞋?),不合腳也是無用。

剛開始學中醫,也是這樣:虛勞,沒問題,就來補虛勞,陽虛就來補陽,血虛就補血,氣虛則補氣。不是說小建中湯是國民補藥嗎? 既能補虛勞又能舒肝…,自己卻是越吃越膩,有一種塞住的感覺,後來聽老師說,小建中湯千般好但就一樣不好,有裏熱不能用。好死不死,小妹就是有裏熱,吃小建就會被推出來。聽說補陽派這些年紅紅火火,陽的世界比陰的世界大很多呀,聽起來既玄妙又吸引人,於是真武湯拼命吃,鍋子乾燒的下場,各位也都知道。艾灸也是呀,陳年老艾治百病,可小妹怎麼越灸越燥熱? 還不只這些哩,被寒氣束住的,被痰飲濕氣裹住的,被厥陰擋到的…,罄竹難書,日後有空再來寫這些的醫案。

攏攏總總,繞了一大圈,後來從身體感及給龍老師下過針以後,才了解到,直接補是不行的,中醫跟莊子在這點上很類似,就算對的事情,順序不對也不對頭。還好小妹醫術不佳,沒把自己往死裡整,否則也沒機會寫這文章了。

回想這些,不免有一點警世格言的心情出現,吃補藥,會不會是很符合人性呢? 把各式各樣的名、利、能力來填滿自己的人生,是一種想要包贏的人生,也是一種吃補藥的心情吧?  以前為了「衝」自己的人生,要消除體力不繼的疲倦感,把當歸補血湯當蠻牛來喝,騙紅血球,唉~ 你累了嗎? 累了就該休息呀! 直到認清這點,小妹才戒掉蠻牛式的補藥,看到電視上那麼多增強體力的廣告,不是累壞的媽媽就是爆肝的上班族,廠商努力提供商品來讓大家更能撐,這還滿驚悚的。

題外話 : 講到「補」似乎是華人的專利,後來想想,西方人不也吃一大堆維它命,這個素那個素的,這也算是一種吃補的概念呀!

提醒您:內文中若提到「中醫」,原則上是指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範疇,並非廣義的中醫。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儲物癖 小建中湯 真武湯
    全站熱搜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