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講講學中醫的身體感。

大家常說,有病就要「治療」,甚至於說「提早發現,盡早治療」,然而學了中醫之後卻感到很困惑,從吃麻附辛開始,小妹吃藥從來沒有什麼「治療感」,特別是「退」燒這件事,吃西藥的身體感的確是「退燒」(退是動詞),無論是本人或小孩,都是這種感覺,反之,吃中藥從來沒有「退燒」的感覺,只是「不燒了」,自己一直是清清楚楚的,後來,有一次给小孩用了小建中湯,那麼甜膩的藥,高燒卻沒了,意識到不是退燒,那種身體感用中文的「和」或許比較接近。

為何說吃中藥沒有「退」燒的感覺? 小妹感冒自己開藥,一般只有兩種結果:有效及沒效,有效的情況通常是「燒」就沒了,有些證快些,例如桂枝湯;有些慢許多,比如說,葶藶大棗瀉肺湯。無論是快或慢,身體感都是回到感冒前沒事一般,甚至於覺得身體變輕鬆些,吃鎮痛解熱藥,一直吃也能退燒,只是人都吃到癱軟為止,不然就是覺得身體又重又冷。自己吃溫經湯前,是活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日復一日地被烘烤著,用藥以後,彷彿鏡頭直接換了一個場景:綠草如茵、大樹成蔭、涼風徐徐吹來。估計若是吃西藥的身體感大約會是一盆水直接潑熄了火,滋滋作響,然後冒出濃煙…。

於是溫度計上客觀的數字對我來說變得很虛幻。有一回,婆婆問我小孩發燒幾度,答曰:「不知道,沒有溫度計。」老人家甚為不悅:沒有溫度計,怎知道發燒了沒,發燒到幾度呢? 剎時之間也被問傻了,對呀,的確是不知道幾度。事後檢視這件事,其實,不但不需要知道幾度,知道了更為難,小孩發燒了一看便知,相對於溫度,臉色如何,那個部位在燒,或者抱著小孩時自己會不會跟著燒起來更為重要。

有一回隔壁桌的同事看我在吃藥,問了一個大哉問的問題:「妳吃中藥,如何知道是好了,還是在做症狀治療而已?」一時之間就被問倒了,對喔! 完全無法知道是那一邊呀。不久,用藥的經驗多了,就明白嘞,當然是好了而不是症狀治療。這完全無法用數字或檢查來證明的事情,身體卻是清楚無比,細微的身體感不說,最明顯的感覺是身體變輕了,也有一種清爽的感覺,小妹不曾記得吃西藥有過身體變輕的感覺,說起來吃西藥的身體感比較像是在「治療」,有一回聽一位感染科醫師介紹抗生素殺菌的原理,主要有三個途徑,一是細菌身上有一個鎖孔,抗生素帶著鑰匙去鎖起來,其二,帶著針筒將毒液注入病菌中,最後是遍灑硫酸把細菌燙死之類的。小妹以前用過抗生素,主症狀雖然會減輕,總有這裡那裡不爽快感,甚至於產生副作用,這還滿合理的,很有「治療感」。

後記:以前用藥的身體感最主軸的感覺是身體變輕了、變鬆了。2014年7月份去龍老師那兒才體驗到有「通暢」感,從生了小孩後,一直沒有辦法呼吸到腹部,給龍老師治了,才重新體驗到呼吸通暢的感覺。從龍老師開出來的藥方,才曉得原來自己開藥的順序錯了,身體若是塞滿東西,雜病很難搞,補藥也吃不進。

後記:所以說起來,發燒這件事,在身體感的世界比較像是一個sign,不是一個symptom,更不像是疾病的一部份。此外,西醫的世界就是證明的世界,而中醫是知道的世界,吃了藥是好了,吃對藥的人都知道,有共識的,毋須證明。

說起來吃中藥的身體感比較像是調整了身體的「什麼」,以致於原來生那個病的「條件」消失了,所以就不病了。說也奇怪,意識到這件事以後,好像對於生病比較沒有敵意了,一般人不喜歡提到疾病或死的字眼,現在都沒有什麼不舒服感。聽到別人生病了,跟出國幾天差不多的感覺,至於本人生病,身體上當然不舒服,但偶爾也會出現「只是不速之客到我家來逛逛」的感覺。至於預防生病的事小妹都不太做,也不會叫小孩做,不是我很漂ノ,只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想生病自己就能生一個,不需要別人傳染給我,不需要生病時,旁人的病菌大概也不喜歡跳到我身上來吧?

後記:後來才想到,吃中藥還有一種身體感是,彷彿丟一個訊息(寫一封信)進去,告訴病毒,這兒不太歡迎您喔,大門在那兒,請您自便。或者像溫經湯那樣,可能是子宮「冷」掉了,於是整個身體代償性地產熱,溫經湯喝進去,相當是通知大家子宮已經暖回來了,沒事了,別忙乎了。桂枝湯證有時伴隨胃痛,吃了藥,胃痛立馬消散,也是類似的感覺。至於重症,比如說癌症好了,西醫治療的基本原則是動刀動槍,跟對方拼命的感覺,小妹自己不曾治療過癌症病人,不好說什麼,只是因為自己母親的經驗,隱約覺得一拼生死未必是個好方法,或許跟對方(癌)和平共處說不定可以活更久活更好,用藥只是在告訴癌細胞:「我們沒有要殺您喔,您殺了我也沒好處,就安心住著,想離開也歡迎。」

arrow
arrow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