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沒興趣了,才會發飆。

當小妹遇到別人在自己工作崗位上發飆,心中就會飄出一句話:既然這麼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為何不換呢? 另一方面,自己或是看到他人會因為遇到不順遂的事情而心灰意冷。後來才領悟到:沒興趣了,才會發飆;沒熱情了,才會對於「不順遂」而感到灰心,有熱情的人,說不定對於「不順遂」是看成一種「挑戰」。

最初是這樣一件事,小妹買了i-Pad以後,新玩意兒實在太吸引小孩了,大家搶著玩,也沒照顧好,似乎是摔到了,有些按鍵失去功能,送到授權的維修店,費用貴參參,同事勸我這錢幾乎都能買一台低價的平板了,但小妹花了大錢,總不放心拿到一般店裏去修。送到授權店裏時,小妹多關心了一下,軟體是否會刪去、個人資料會不會有外洩的可能。店長立刻大發飆,叱責小妹不懂之類的,當時嚇著了,趕緊逃離現場。後來結局不太好,對方居然沒將小妹的i-Pad送修,賠了貼膜了事,最後就送到別家很平價地修了。

是的,一般會以為在工作上遇到許多不愉快,有很多的難題,於是就不想做了,小妹想,順序上說不定是沒興趣了,對這個工作沒有愛了,才會有很多的不愉快,因此,遇到不愉快的店家,總覺得對方不愛他的工作,無論是商品或服務都是沒有愛的,小妹都不太想接受,默默避開即是。

反之,當自己開始抱怨同事那裏那裏不合我意,或者又有誰來麻煩我了,一陣子後,很納悶:這些問題不是現在才有,為何以前不是問題現在就是了呢? 是的,先沒興趣了,才會感到煩,心底清楚了,辭掉工作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先確定目標還是先學會技能?  

一般都說,年輕的時候該努力學習,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是也。於是父母們奮力地要求小孩補國語、數學、英文、物理、化學...。然而這樣真的比較好? 是先學會某種技能(或知識)再看看能用在那裏,或者該先知道想做什麼,至於需要的技能再去補足就好? 按照老師在養生主」講到以終為始」的概念,該是後者才是。但是小孩子、年輕人或許根本不知道目標是什麼,求學期間要朝那個方向用功呢? 這問題小妹想過,卻也無解,偶爾讀到別人的文章建議隨便唸」,意思是說,現代社會不斷的變動,在學校所學的一出社會恐怕就過時了,既然如此,在學校就讀自己覺得有趣的,就算日後用不上,至少曾經愛過」,或者,往往是那些有趣的」成了自己未來的事業。

不了解自己要什麼,直接先學會技能,對小妹來說,還有個問題:以前,長輩總是勸告,有一技之長不怕沒有未來,學會的事情就是你的,別人怎樣也奪不走,年輕時頗有點自豪於這種奪不走」的能力,現在有點年紀,卻感到有點慘烈,奪不走」相對來說,也放不掉」,人可以不要名聲,不要錢,甚至於看得開時家人也可拋棄,但所謂的能力」會勞勞地黏在手上,就算想放棄也做不到。當學會某些技能後,的確能靠這個技能賺點錢,這也不能算是壞事,但行年漸長,發現這些不過就是低階」技能,會了就忍不住想用,甩也甩不掉,小妹曾聽過李安描述他困頓的那幾年,他說,窩在家中是不得已,畢竟他唯一會做的事就是當導演。自己是忍不住的傷心,到底是怎麼把自己搞得好像什麼都會一點,卻又不專精,而且多數都是留之有小用,棄之卻可惜的技能,人生過了大半,卻完全不知道自己最喜歡做什麼事情,也不知道自己能力在那個方向。

有人說錢就像魔戒,套上去就捨不得拿下來。小妹倒覺得目標明確的人還是可能做得到,技能卻像孫悟空的頭箍,想拿下來也沒辦法,更慘的是,有人知道你頭上有個圈,會忍不住唸緊箍咒。

剛出社會工作時,有一位前輩跟我說:「Wendy呀,人活在世界上就像跑跨欄賽,一開始人家會設低點讓妳跳,跳過就再設高點,鼓勵妳再跳,跳得過就再設高一點,就這樣一路拉高,直到妳跳不過為止。」當時年紀輕,不懂,很用力地跳,現在想來,就像人間世」所講的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有用」就會有人想來用」,要成就自己的用」,在不相干的事情上就必須無用」才行。職場上的萬能員工」不正是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的寫照?

姪女立志學醫,小妹想,真的是有興趣呢? 還是因為當醫生是一個高尚」的職業呢? 同事說,去讀看看才知道有沒有興趣呀,小妹心想,恐怕是讀了以後就不能」沒興趣了吧?

行文至此,發現這恐怕是個假議題,優先順位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其他就會水到渠成。

arrow
arrow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