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著重在醫術還是醫療? 那得看取悅的對象是誰。

最近有機會聽到二位大師對談,一個是做學問的功夫了得,所有的知識了然於胸,做教學;一個是家傳的醫學,走臨床,在無數的經驗中累積驚人的醫術。對談之間起了小小的意見不一致,猜想是在於醫術或醫療的著重點不同吧?

醫術,簡單的定義就是能把針下得準確、能運功治病,把藥開正確,在很細微的地方一點一滴求進步,而這種進步未必別人是能看得出來的,屬於個人的範疇。而醫療卻是包含面廣多了,除了病人身體狀況、心理狀態、經濟能力,還有一家子在背後呢,更別提醫者本人的心力問題,有很多很多是超乎醫術之外的。比如說呀,我的身體很難搞,看牙醫光是拍個片子都可以搞很久,打個針也可以弄到第四個人才插得進血管,打得了點滴。以前在看的牙醫師,最大的本領就是很能哄人,咱這種爺爺不疼、姥姥不愛的女孩,那曾有人這麼溫柔體貼、幽默風趣地對待? 看牙很恐怖,可是有這樣的醫生,也是甘願去的。更神奇的是去割雙眼皮,本來是很惜皮(台語:怕痛之意)的人,嚇得半死,一上手術台,執刀的醫師在談笑之間就完成手術,受刀的我恍若不覺,只記得聊天的內容。真是神乎其技呀—說的是這醫師讓人放鬆的能力。

總之,醫術是自己爽,醫療則是取悅對方。

每回聊到醫術的話題就很尷尬,以前在學校裏,同學之間誰程度好很清楚,這也不完全從考試成績可以認定的,總之,程度好的同學不必假腥腥,程度差的同學也是很安份;然而,學中醫就完全不一樣了,從開始學習到現在,一直都沒有所謂醫術進步的感覺,(請見《學經方沒有醫術可言?》) 原來的生活時間上卡得太緊,上的又是中醫補教界的名師,資料量實在不小,採用的是學渣學習法,老師會就可以了,自己不會沒關係。總之,老是覺得在操作一種自己「不會」的事情,聽別人描述老是聽不懂,看醫案也常是不明就裡,自己沒有程度,怎認得出別人呢?而且讀中醫書,各有一堆道理、用藥手法,經方是自己常用,倒是還好,時方則是糊成一團,很難知道那些可靠、有療效,每每用起來也是很卡手。

雖說如此,倒是曾有一件事,自覺在一剎那之間,開藥變順了:那時大概學了一年多吧? 還是兩年? 兒子感冒之後,很多痰堆在肺中,一直咳,實在搞不下了,再放可能變肺炎了吧! 問了老師也不得其解,畢竟小孩不在現場,老師問了助教願不願意到我家看看,於是,他風塵僕僕地騎著摩托車載了我飆到我家,來幫忙看小孩,當我看著助教毛手毛腳地把脈、問證,兩個小孩完全不鳥他,一直在家中跑來跑去,助教自己還沒有小孩,恐怕也沒多少應付小孩的經驗,有點不知所措,百忙中還要跟老師討論病情,唉,雖然我很焦急小孩的狀況,看了助教的窘境也不免偷笑,就算他的醫術比我好上百倍,面對這兩個頑劣的病人也是無可奈何呀! 奇妙的是,本來是醫療的問題,經過這一回,之後開藥變得比較上手了,漸漸地都能自己處理了。

行文至此,忽又想到,2014年到江西龍老師那兒請益,雖說挖到不少寶,但最大的影響卻是他開給我的方,在這之前,都是依證開藥,沒想別的,但從龍老師開給我的方,了解到開藥是有順序的,從此大翻盤,還是依證開藥,但開藥順序變得更優先,就像整理房子一樣,油漆要漆得好,水電要配置得當,但是配水電要先做呀!

醫術是一件很難說明的事,學中醫更是很奇妙的經驗,一般來說,每一門技藝要學到能用,得花很多時間,以我自己的本業來說,從開始學到能操作使用,花了大概十年的讀書生涯,還不包括額外的自我練習等等,不單是我的本業如此吧? 無論是學建築、樂器、文學、理工...,總是要花一段時間才能操作;對特定的技藝來說,一般要花的時間長度決定了進入門檻的高度,可是學中醫卻不必,幾乎沒有門檻,當張仲景把溫經湯證寫得這麼仔細時,一讀完就知道什麼情況能開這個方了。剛開始也沒想那麼多,直到就讀幼兒園的女兒給表妹看病(請見《我家的遊戲書》),才真體會到什麼叫「得於手而應於心」,上得了手就會了。這並不是我家妹妹天資聰穎,聽老師同學聊起,都有類似的經驗,開藥時只要跟病人說明清楚,吃過藥有效,幾回下來,對方也就會了。

arrow
arrow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