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概是我所吃過最尊榮的藥方了。

八(31)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若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引脇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十四(34)懸飲內痛。脈沉而弦者。十棗湯主之。

八(31)是感冒的葛根加半夏湯證又帶有十棗湯證的情況,這毛病這麼久了,說不定以前也是感冒帶來的也未可知,總之,心下痞。引脇下痛。乾嘔短氣。的症狀是俱足的,對了,嚴重時身體側邊肋骨最下端都會痛;十四(34)脈沉而弦就有點為難,因為平時未必是脈弦,雖然這時把起來是弦,但按之則大,不知這樣算不算? 姑且算好了。

雖然藥方名叫「十棗湯」,可是紅棗卻是配角,真正作用的是芫花、甘遂、大戟這三味藥,因為藥性猛烈,張仲景提醒大家要記得用十顆肥棗煮湯來送服這三味藥磨成的粉劑。胡希恕教授建議的方法是用半斤到一斤的紅棗,煮爛,去皮籽,用棗糊煮這三味藥各2~3錢,煮好後把藥渣去掉,吃棗糊。我查了許多醫案後,再改一下,正如曹穎甫前輩在《經方實驗錄》中講的:「甘遂、芫花、大戟為何作藥末以加入,而不與大棗同煎,蓋有深意。以余研究所得,凡藥之欲其直接入腸胃起作用者,大都用散。」這聽起來很有道理,本人也是有經驗的,五苓散、當歸芍藥散、薏苡附子散等等,都是要用散,說是散,連用科中都不好,我自己還是用生藥磨粉,吃起來效果才好。

第一步是去買藥,就遇到困難,附近的藥局沒進芫花、大戟,但還是警告我這藥很毒,可能又想起以前我買過甘遂、防己之類的藥,忍不住唸我怎麼老是吃那麼強的藥呢? 退出藥局只好繞遠路到更熱鬧街上,那家中藥店不曾見過我,一聽說芫花、大戟就露出警戒的表情,問說為何要吃這個藥,答曰要退水,老板及老板娘又是一陣碎碎唸,只好默默地等他們唸完直到藥包好,給藥之際老板娘還瞪我一眼,想來是我不受教吧?

以前老師會唸,你們買藥怎麽老是會遇到這些有的沒有的? 他自己就不曾遇過。我心想,老師呀! 您是herbal man,說不定看起來有老師臉好嗎?  我們小咖的看起來就是一付可能把自己吃死的樣子吧? 可是妙的是,好像把自己吃死的反倒是那些很大咖的人。

十棗湯.jpg

圖片說明:原本買的藥直接磨粉了,未及想到拍照,萬萬沒想到,前兩天再去買藥,老板的兒子說,他爸爸將芫花、大戟都丟了,果然,「川芫花」的抽屜格已空空如也,心中哀號一聲,要丟掉還不如給我呢! 回到家頗為懊惱,心中對不起這兩味藥,本來它們好好地躺在藥店,可能是我去嚇到店老板了,害它們在人世間不能完成價值就灰飛煙滅,惜哉!

回家後先把三味藥用烤箱烘乾,磨成藥粉。之後用250g的紅棗預備分兩次吃,先煮軟,一顆一顆地剝皮,聽著羅輯思維的羅胖聊天,再聽個歌,心想,現代人把這麼大把的時間花在這種閒事,未免對自己太好了吧? 鏘鏘,剝好了:

棗子.jpg

再放回陶壺略煮一下,軟爛之後,用湯匙壓爛,挑出籽來,這時就想到西方人在壓薯泥的搗碎器,想來用那個來弄會更順手吧? 總之,這樣也行,偷吃一口,Yummy,好好吃呀! 以前老師介紹紅棗就說是綜合維它命的概念,曾想要弄一點來吃,也想說,現代醫療技術進步,不容易死,死不了卻又活不動,加上又毛病一堆,商人很聰明地推出用喝的罐裝食物,那玩意兒我喝過,是媽媽癌末時買的,當時的心情是覺得,若是人生走到只能喝這個的話,那就算了吧! 以營養品的角度來看,紅棗泥就是天堂了:

棗泥.jpg

仲景祖師爺說,強人服一錢匕,大概是現今3-4g,羸人服半錢,那我算是? 嗯,咱將處於強與羸之間吧? 所以大概吃2.5g,考慮到放至壺中獲棗泥會有損耗,那就稱3g。

約莫下午4點半吃,直到8點半才開始拉肚子,直拉到11點半才歇停。

藥吃起來有點像胡椒粉那樣有點嗆的感覺,倒也不難吃,畢竟棗泥糊甜得不得了。剛吃完藥,突然一陣胸悶心悸,有一股氣湧上來,自己有點慌,會不會真的太強了? 跟哥哥說,如果媽媽昏倒了,要趕緊通知阿嬤,然後打119。哥哥問:「要先通知阿嬷還是打119? 不是該打110嗎?」 對厚,我也不知耶! 那就先通知阿嬤好了。媽媽心中又想:「唉喲,忘了跟爸爸講存款帳號的密碼了,之前嚴重心悸沒死成,放密碼的位置換了說。」此時,妹妹踅了進了,看媽媽一臉不適,問說:「咪咪,妳怎麼了?」聽說心悸很嚴重,大叫:「咪咪,妳不可以"史"」然後說:「那我可以先去烘焙材料店買個吉利丁片嗎?」媽媽只有嘆一聲,心想後事還是要提早準備比較好,正想著,心悸就沒了,取而代之的是從胸口、肋骨、肋骨下方,很明顯往下「扯」的感覺。

題外話:什麼叫「尊榮」? 對我來說,最尊榮就是獨一無二的享受,相對來說就是替代率越低就越尊榮,想想手工訂製服為何那麼貴? 獨一無二為你量身定做加上費工費料呀。現在西醫治療概念上漸漸傾向於所謂"tailored treatment",姑且稱之為「量身定做的治療」,尤其是重大疾病,將risk group的分類條件分得越來越細,趨向於配合每個人的個別狀況。當年看到那樣的作法,覺得好了不起,尤其每分到一個significant risk factor,event-free survival rate(註)及 survival rate (存活率)就會大幅提升,好感動呀! 大批的醫護人員、研究人員的努力,再投入大量的金錢及物力,還有很多病人的參與,完成一項科學的進步,心中是無比地敬佩。然而,學了「傷寒雜病論」以後,這樣的感動卻是一點一滴地幻滅,要說「量身定做」,仲景祖師爺給我們的這一套做法恐怕更趨近「量身定做」喲。

註:這個詞用了多年,卻一直不知該如何翻成合意的中文,基本的意思是指病人得病後沒有惡化後來好了也不再復發,也一直存活的狀態,可以想成「痊癒」了的比率,說比率也是有點為難,因為這個比率可能不是一般人所想的那個比率。

arrow
arrow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