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名曰萬方之祖,排在這麼後面,沒禮貌,真是太不尊敬人家了。

自訂樣式素材

說起來也是莫怪,當年上課時,老師還在緩緩地地講著張仲景的生平、全書介紹、桂枝湯的藥味時,坐在台下的我已經偷偷地翻到後面開始吃別的藥了,對桂枝湯的印象還排在麻附辛湯、小柴胡湯、溫經湯、理中湯、當歸芍藥散、當歸四逆加味湯…後面。

雖說如此,上到桂枝湯時,還是被故事吸引了,聽著老師興致勃勃地說明:如何用炙甘草在身體的中軸定位(算是GPS的概念吧),芍藥畫出作用區,把大棗的營養補充到內部,再讓桂枝結合心的能量用薑開路送出來,一舉將病邪隨著汗水推出來。好神奇喔! 聽起來像是武俠小說練功的內容。只是,只是,這也算是病? 看看條文怎麼說:

六(13)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桂枝湯主之。

六(14)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記得以前感冒不是這個樣子的,媽媽要求我們睡覺要蓋被子,肚子吹到風會感冒,在這之前一直以為感冒的風邪是從肚臍進去的,這也難怪,以往長期是有理中湯證的呀! 可是張仲景說,桂枝湯證可能的症狀是:頭痛、發燒、身體有點酸痛、微微感到發冷、打噴嚏、有點反胃想吐;主要的症狀(算是必要條件吧)是:後腦勺會有點僵、吹到風時感到不舒爽、流得出汗、脈浮緩。

這樣頗為難吧? 這樣的症狀可以看起來很輕微,也可以很嚴重呀! 若是發著高燒、打噴嚏、想吐、渾身不舒服是桂枝湯證;單單只是後腦勺有點僵也是桂枝湯證,重點在於汗出、惡風、脈浮緩就是了。

剛開始上課時就偷偷地翻到後面,以前在學校讀書就有這種習慣,書發下來先前後翻一翻,其中講到理中湯治腸胃寒的水瀉,這種證不陌生,也就配科中先吃了。有一回吃了剉冰,前額緊痛,不知為何就覺得該吃理中湯,果然其效如神,可究竟為什麼呢? 忍不住問了老師,他說「那妳吃什麼? 理中湯嗎?」,嚇了一跳,心想見鬼了,他怎麼知道?口中還是規矩地答道:「是呀! 可是,為什麼是理中湯呢?」,他笑一笑說:「有好嗎?」「好了。」「那不就好了嗎? 我是可以說一套道理給妳聽,但很可能也只是瞎掰而已。」聞得此言,心中不知所以,只覺這是個怪人,還是別再問他了。

後來上到桂枝湯的醫案,講到桂枝湯實為治療吃冰淇淋後拉肚子的絕妙好藥,可是這種情況我是吃理中湯耶! 那下次怎麼辦呢? 一陣時日之後,回想起來不免笑自己傻,二者主證略有不同,若是單純拉肚子,至少脈不同呀! 理中湯右關濡,桂枝湯整體是脈浮緩。

第一次完全對上證是在上班時:有一天下午在辦公室,要趕一份文件給經理,做著做著就胃痛起來,是太緊張了? 通常只要腸胃不舒服就馬上會聯想到理中湯,當時忙起來沒空辨證,正要吃理中湯,卻覺得身體感不太對,身體微微有酸痛感,後腦勺僵,一把脈,是浮脈,難不成是…桂枝湯? 原本以為這輩子是沒有福氣得桂枝湯證的,甚至於都不太覺得桂枝湯證是一種病,然而這很像老師說的桂枝湯證的profile,只是未免胃太痛了,老師只說胃可能會不舒服呀。無論如何,既然症狀具足,一切準備好,1g的科中嚥下去,說時遲那時快,就在那一瞬間,胃就不痛了。

包著大衣吃桂枝湯,微微出一點薄汗,覺得身體的酸痛感緩緩散去,其他的症狀就此緩解,還我一個清爽舒暢的身體,大概是十來分鐘後的事情了,十五分鐘把感冒治好,算是快吧? 說真格的,用經方很常體驗到「說時遲,那時快」的感覺,還真是生受這桂枝湯了。看武俠小說常會讀到「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本人沒有練武,用吃中藥來代替。

當時的身體感並非桂枝湯啟動什麼機制去制止了胃痛,比較像是桂枝湯把能量/訊息帶進去,告訴闖入者(病毒)說你走錯地方了,順便通知大家沒事了,胃一聽到了就不想再痛了,好像是整間辦公室本來因為老闆一個新指令忙得一團混亂,突然老闆電話通知,弄錯了,別忙了,於是大家馬上鬆了一口氣,可以安心地去做各自的工作了。

自此以後,胃痛若是脈浮,就用桂枝湯了,本人倒是每次都有後腦勺僵僵的感覺。這也就難怪以前胃痛吃胃藥,時效時不效;當然啦,並非桂枝湯是胃痛的特效藥,而是胃痛在桂枝湯的框架下,用桂枝湯即可,毋須止痛藥。

這個「萬方之祖」也帶給我不同層面的意義:能量是凌駕在物質之上的。

說桂枝湯是萬方之「祖」,他老人家還真不辜負這個稱號,彷彿爺爺奶奶疼孫那樣的細心呵護,稱得上是家中常備良藥。有一回,姪女到海邊回來感冒了,桂枝湯證當吃桂枝湯。事後才想起,對喔,到海邊吹了風,就算沒感冒也是可以吃一點桂枝湯通營衛,比較舒爽,當然啦若是曬成了熱感冒,那是葛根湯了。還有就是台灣夏天悶熱的午後,若是出門在外,會冒一點汗,身體卻又不很舒爽,也沒有什麼病的感覺,那麼吃吃桂枝湯挺不錯,1g的科中就可以很舒服。照規矩吃桂枝湯要全身包起來,吃完藥還得喝點熱粥助汗,聽起來似乎挺麻煩的,老實說,感冒的話會乖一點照做,有時出門在外,只能說盡量啦!

第一次吃藥是到高級的藥局買了一帖(三服)高檔的桂枝湯,貴參參,療效已不復記憶,說不定辨證也不正確,只記得昂貴的藥價,不是說張仲景是家庭主婦的好朋友嗎? 後來才意會到自己搞錯了,桂枝(用便宜肉桂)、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都是便宜的藥材呀! 後來因為買溫經湯藥材的問題,平時就會在家備藥,這五味藥是基本成員,後來方子越學越多,也發現用桂枝湯當底的方子不少,雖然自備的藥味不多,但搭來搭去,通常就能生出需要的一帖藥來。真不愧是萬方之祖呀!

題外話:桂枝湯更早叫做《小陽旦湯》,陽這個字就有正面、能量的感覺,旦這個字從形狀看起來就很像太陽從地平線升起的樣子,是很有Fu的名字,彷彿在晨曦之中看見了希望。

桂枝湯.png

圖片說明:
*這是一服(一碗)的量。剛開始煮藥都會一次煮一帖(三服),但是仲景祖師爺耳提面命,喝第一碗藥若是好了,之後的藥就不必再喝了,所以後來只煮一碗,隨著經驗的增加,大概也能判斷要吃一碗或二碗。
*原本動念幫這些方子拍照,實在是太喜歡生藥了,可是不會打光,看起來都有點幽暗感,反倒是心有虧欠,往好處想是頗有古意啦。
*既然要拍照,不免挑好看一點的藥材,現實生活中倒是沒那麼注重外表,療效/價格 的CP值比較重要。

*於我而言,煮藥跟煮菜(或者說煲湯)很像,像桂枝湯這種帶有生薑的方子更是。

DSCN4910.JPG

arrow
arrow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