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聊過很多次,看別人吃補常常感到很驚悚,身上堆了很多有的沒有的,卻硬往身體中塞東西,這樣好嗎?
然而,真理的對面往往也是真理,還是有某些生病的情況可以吃補的:前幾日寫到小建中湯,這才想起以前老師曾提到許叔微的一個醫案:一個病人底子不好,雖然得了麻黃湯證,經不起發汗,所以他就讓病人先小建中湯補著,幾天後才用麻黃湯發汗。
老師的建議是:「心悸、心慌,或者汗流不止,或者小便不順,這三種差不多範圍的藥。那當然你要三合一的話,那就小建中湯啦。…..。所以小建中湯本身對於陽虛啦,氣虛、血虛、心虛啦,都還有一點用。所以小建中湯也是可以用的一個顧護麻黃的副作用的一個方式。」
第一次用到並非麻黃劑,而是桃核承氣湯(醫案在此),當時老師教到這一條文,便確定自己有這個證,回家立馬煎來吃了,一吃下去沒幾分鐘,突然心頭絞得難受,以前身體急遽敗壞時,一心想死,卻很無奈地知道死不了,但是吃了桃核承氣湯那一刻,突然覺得有死的可能,問題是,當時已經不想死了,所以有點小害怕。不知哪來靈光一閃,煮了一碗小建喝下,馬上舒坦。迄今也不知為何小建能幫得上忙。
自己原本就是少陰病的老字號,麻附辛湯是必備良藥,可就算是把麻黃放在結構中,還是會出現心慌的感覺,此時已不驚慌,淡定地吃吃小建中湯;吃麻黃劑另一情況是心下痞,(生薑)瀉心湯也就能解決,平時吃點半夏瀉心湯(註)。之後就算吃麻黃劑(麻黃湯、大青龍湯)也就沒啥事了。
(註)龍老師建議,右手關脈滑者,起手可用半夏瀉心湯。我自己是右關滑以外,帶痞證及腸鳴、嗝氣、偶爾拉肚子。平時總覺得吃煎劑比較有Fu,只要是仲景爺爺寫「XXX湯」的,原則上都會先用煎劑,一般覺得科中效力大不如煎劑,唯獨腸胃型的藥似乎還好。只是吃半夏瀉心湯有個困擾,飯後吃了很容易又肚子餓,小胡笑說,這代表有效呀,唉~男人怎能了解女人雖然已經是歐巴桑還是愛美的心情呢? 後來學姊跟我說她以前看中醫,腸胃藥需空腹吃。於是改成飯前吃,滿好,先吃藥,感到餓,再吃飯,剛剛好,另一方面解除心理壓力,這藥吃起來更舒服了。
此外,仲景爺爺也提過的:
七(72)傷寒。陽脈濇。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
之前提過家中兩個小孩得了腸病毒,妹妹體質好,小柴胡就打完收工,哥哥卻是不行,後來用小建湯收工。(醫案在此) 之後,吃了許多小建以後,得了小柴胡湯證直接用就收工了。這個「濇脈」等於宣告有某種虛(不足),人缺了個什麼,身體感就會不順,但是本人把脈技術不佳,著實不能確定是否為濇脈,加上各家說法不一,有人說浮取濇、沉取弦;也有說寸脈濇、尺脈弦。畢竟是自己的小孩,當知體質狀況,雖然只能把出弦脈的調子,還是安心地開了小建中湯。
PS:雖然小建號稱是補藥,然而它是桂枝湯底,因此還是有「調和」的作用,跟純然地"補",還是不同款師傅呢!
題外話: 說起吃補藥,我個人偏好補藥吃起來是,溫和、舒服、緩解、流動感。比如說容易感到疲倦,吃一些補氣補血的藥固然可以提起精神,然而我更喜歡像小建這樣,吃了微微地倦,像小愛麗絲那樣,頭枕在姐姐的膝蓋上,舒服地睡著了,在睡夢中到另一個世界提取能量,而不是一直透支現有的。此外,有些補藥吃起來會覺得好像聚在身體的某個位置,這也不愛,頂好是不知道作用到那兒,在不知不覺間,體質改善了。日後有機會再專題來聊補藥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