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醫案拖了好久,不意間竟出現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人間,前幾天還取笑這位朋友說:「還好你咳得早,不然在這節骨眼上可能會被抓去醫院喔! 」恰逢這個時節,寫下醫案就教方家。

馮蘅蓀,嵩山路萼盧帳房。十月二九日。始而惡寒發熱,無汗,一身盡痛。發熱必在暮夜。咳而咽痛。
其病屬營,而惡寒、發熱、無汗,則其病屬衛,以咳而咽痛,當由肺熱微表寒所束,正以開表為宜。方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加青黛、浮萍。

以上醫案屬曹穎甫前輩。每每看別人的醫案都覺得好神奇,條列症狀,然後描述病機,開個藥,便好了。日常生活往往沒有這麼好康,只能自嘆醫術不佳。至於這個醫案是一位朋友,去年11月感冒,嚴重咳嗽:

Day 1:喉嚨癢,有點想咳,頭額兩側痛,發燒,去看中醫。

Day 2:去做瑜珈,症狀加重,像是再度感冒。

Day 3:恰好相約出門,一見面就覺得他是感冒了,微微發燒,脈浮緊,無汗,後腦勺不僵,印象中有摸一下,覺得硬,那就葛根湯囉,(現在回想起來,說不定要跨到大青龍去了,只是當時煩躁證不明顯)。

PS:按理說此時用葛根湯來驅逐敵人,加上白芷、黃芩黃連或石膏來清理戰場。 但是以病程來看,要同時清理戰場恐怕來不及,話說手上也只有葛根湯科中,只能給這個。事後非常懊惱,正經地坐在面前都不一定醫得好,在外頭隨意問證給藥,實在太輕忽了。

吃了葛根湯科中,用標準的將習法,過了一個小時,沒有出汗。

晚上還是燒,但沒那麼高溫,頭兩側緊眼睛後面痛,睡不著,會腰痠(按,這是偏到麻黃湯證了?)

再吃一次葛根湯科中,有流汗,前額還是痛,吃了一碗微糖微薑的粥,繼續包棉被,心跳一分鐘115下,輕把脈浮,體溫應該有降,前額還是痛,眼球後面會痛。

10點多再喝一碗粥後,服了中醫師的藥,後來前額和耳朵後上方痛、眼球後面痛、脈浮好像沒那麼明顯了。

Day 4:

昨晚怎麼翻身都不好睡,前額和耳朵兩側痛,肉體也不舒適。

凌晨,感覺到胃緊緊的,早上頭已經沒那麼痛,偏向頭暈,咳嗽有痰音也能咳出大黃痰,之後還加上

腰酸、四肢無力。

早餐後吃了中醫師的藥。

(聽對方回溯描述病程,突然想通,應該是偏向麻杏甘石湯證之類的。)

白天少少地大便兩次、晚餐後水瀉。

Day 5:

比昨天有精神些,咳嗽有黃痰,咳嗽的時候感覺有一點閃尿。鼻涕一直在倒流。

平常一次吃完的便當今天分三次吃才能慢慢吃完。

今天心臟還是跳得快,就算坐著也覺得喘(按:see~)。

除了第一天、第二天持續燒了一陣出汗後退燒。

這兩天看似病情好轉,但會突然來燒一下,燒起來的體感是比前兩天輕微,汗出了會清爽些。

(按:目前聽起來,病邪未去,人又體虛,問題是,戰場一片混亂,身體又沒有足夠的力氣收拾)

再去看中醫師,拿了新藥。囑咐我不必替他傷腦筋。

(按:真也沒多傷腦筋,一個周末,2個小孩輪番感冒,外加1個嫂嫂,忙不過來。倒是這樣的分享,知道證會怎麼轉,很有趣。)

Day 6:

有好一些,但燒還沒全退。

手腳不會痠疼了,咳嗽還是有痰,但感覺沒這麼黃和沒那麼團黏,好像在清更深的痰,比較沒那麼長咳但也比較費力,心跳感很明顯,有微微"喘"的感覺,睡覺時會翻來翻去(按:證型越來越清楚了)

汗流甚多,應該是有退燒,自摸額頭感覺沒熱了。

原本預定明天要去日本,聽到我講另一個朋友差點客死異鄉的故事,還是把機票延期了兩天。

給我看了醫師開的藥單,說考慮要再去請醫師重新開藥。

(PS:先服退燒藥來矇過海關這種事情,還是建議鄉親母湯啊!)

一出汗就是大汗,大汗後還是會發燒,而且大汗後其實不是舒服感。

(聽起來,已經發汗的方向不大對,而且發汗過度了)

Day 7:

朋友還是決定讓我過去看看。

一進門的時候,嚇一跳,臉好黑,自從學中醫後,第二次看到別人臉這麼「黑」(不是顏色上的黑,比較像是整個暗掉了)。

發燒,流汗(不黏),虛弱疲倦,黑眼圈,咳嗽,黃痰,咳痰不順,咳的時候喉嚨痛,過度用力咳嗽時帶有血絲。檢查起來,覺得肺部並沒有堆痰。

沒有浮脈。左手略緊、大。(奇怪,有時候覺得滑,有時候覺得沒有)。右手略緊大,帶滑,肺脈有尖尖點。整體來說,脈跳得偏快。

不會腰痠了。睡覺時也不會翻來翻去了。剛發病時,不渴,現在會口渴。手腳冰涼。

這兩三天上廁所會拉肚子,大約1-2次。就是一般的水瀉。

自覺脈搏跳得很快,有時有心悸。

看起來是發汗過度,但是麻杏甘石湯的證型還沒跑掉,先用這個,後面再做打算。

4點吃藥,約2小時後:

臉色比較沒有那麼黑了。手腳溫。

吃藥後,自覺有點頭暈。咳嗽時會覺得兩側太陽穴緊。

沒有流汗,皮膚微潤。

右手還是脈滑,左手時有時無地脈滑,右手肺脈的尖點沒有了。

舌白苔很明顯。

還是咳、喘,有痰。

(PS:按理說,這個方子用得恰好時,並非發汗劑,老師講得很清楚哩)

6點半吃藥,約2小時後:

明顯感到臉色紅潤起來,沒有流汗,皮膚卻也不乾。

還是覺得咳不出來,咳得太用力時,兩邊太陽穴會痛。

有點冷,咳嗽變少,但覺得更難咳。

手腳溫。

8點半吃藥,約2小時後:

麻杏甘石湯,加上桔梗、生甘草。(按:下次遇到這種情況,可能考慮加味桔梗、栝蔞實、薤白)

臉色更加的紅潤。微流汗。舌白苔有點減少。

奇怪,左右手還是有力、脈滑,左手特奇怪,有時候覺得滑,有時沒有滑,兩天把起來都有這個調子,看起來是體質的問題。

額頭摸起來,最剛開始最燒,後來還是覺得有點燒,但是慢慢降低高點。

咳嗽變少,而且有咳意時,並沒有非咳不可的感覺。

(按:剛開始來的時候,明顯感到咳是有痰而咳,而且帶喘,後來出現氣上衝的咳,二者兼之,後來,氣上衝的咳嗽比較明顯。)

本人覺得晚上算睡得還不錯,但是咳嗽覺得痰好像還是有點難出來。

(按:很明顯是有打中,從包青天到展昭,原本是攤在沙發上持續昏睡,晚上已經能走動,也能小小聊一下)

Day 8:

一進門也是嚇一跳,臉色大好,與昨日相比,判若兩人,白舌苔也退掉很多。更奇的是,滑脈沒有了,昨天還在為難,右寸尖尖的肺脈是沒有了,滑脈雖然比較不那麼強,但就是有滑脈,由此觀之,雖然用藥方向正確,還是要讓身體有時間反應,畢竟燒那麼久了。目前也沒有發燒,本人也沒有那種熱烘烘的感覺,自覺隨時可以上飛機了。

那麼,就要來清理戰場了:本人感覺呼吸經過喉頭會感覺癢癢想咳,呼吸好像在用胃控力,太陽穴兩側脹眼睛感覺疲累略矇。大便沉底,看不出狀況,應該不是水瀉、略臭。腸子還在蠕動,感覺可能還會再跑一次廁所。痰感覺其位置變高了,前天覺得在胸到胃這段,現在感覺在喉頭到胸,但是就是不易咳出來。

根據本人的感覺來診察,按在胸口咳一下,肺部應該沒有積痰,脈跳得沒有那麼快了,右尺脈偏沉,不太確定關脈算不算緊,雲門穴按之痛,膻中按是不痛,略偏左(還是右)有點痛,T5明顯壓痛,白舌苔有退,舌質不紅。那就用《栝蔞薤白白酒湯》囉。

先喝半碗,之後咳痰變順暢,自覺頭腦清醒多了。

左右手脈更顯得慢些,猜想是跟平時差不多了。

約莫過2小時再喝,

奇怪,第二次喝反而一直有氣衝感,咳聲又帶喘,本人也覺得沒麼容易咳痰出來。

之後T5還是痛,呼吸淺(一直都有)。

晚飯前,想說用猛一點,用《橘枳薑湯》加味:桔梗、杏仁、枇杷葉、連翹、蟬蛻、薄荷、粉光參。

結果並沒有一劑就把喉嚨打通的感覺,反而覺得胃緊緊的。

晚飯後,肚子覺得痛,卻大不出來,九點多伴著氣的水瀉。

睡前有再服用半大碗,因為會想吐無法再喝多。

T5用手指摸到就會痛。雲門按壓略痛。

躺下睡覺感覺比較會咳,咳痰還是不太順,狀況感覺還是比前晚好。

(按:因為隔天要去日本,不免有點急,不然應該《栝蔞薤白白酒湯》多吃個一兩天,畢竟有療效出來,加上又是相對溫和的藥啊!)

Day 9~13:

日本旅遊期間,有水瀉問題,有帶理中湯加減吃。

活動沒問題,肩頸僵硬和腰痠而已,飢餓感也正常,體力也還好。

Day 14:

氣色看起來還可以,只是覺得有點虛。

T5、雲門還是壓痛,但明顯改善。

左右手的滑脈俱無,只是右關明顯浮緊,甚至於覺得有點尖尖的,這個應該是體質問題,要另外算了。

還是開栝蔞薤白白酒湯+生半夏。

Day 15:

昨晚好睡,沒有咳醒,起床後沒有熱烘烘,咳嗽排痰順利。

有點拉肚子。

Day 16:

早上拉了肚子。

昨晚睡覺咳了3-4次,痰不多,感覺口乾略略有點不知怎麼形容,或許是苦的感覺。

自覺沒有那麼虛弱。

下午噯氣嚴重甚不舒服,晚餐前服了半夏瀉心湯又好了些。

(之前就有給半夏瀉心湯科中,因為平日就有此證,吃一點應急)

Day 17:

繼續吃栝蔞薤白白酒湯,想說之後再從脾胃來調。

Day 18:

親戚來訪,過度使用了喉嚨,吃了好幾片餅乾甜食,喉嚨有灼熱感且吞嚥有異物感,之後還水瀉。

(按:之前去日本,美食沒少吃,這會兒聽起來,吃喝得很愉快,珍珠奶茶、咖啡都喝了,美食大概也沒省著吃。)

Day 19~20:

喉嚨不太痛了。今早拉肚子。昨晚還是夜尿。

今早比較不咳,痰量也減少。整體約剩3分。

用理中湯合生脈散,再加桔梗、甘草,煎劑。

Day 26:

右手脈滑,改用温膽湯加減

Day 28:

橘枳薑 合 茯苓杏仁甘草湯,試試看。

整體來說,有改善,可是就不完全好,變成不三不四的咳嗽,自己都搞得沒耐性了。

Day 35:

已經認不出是那一種證型的咳嗽,那就用《咳嗽掃尾11味》試試。

沒好,疑似用了山寨的冰片,喝了還想吐。

Day 38:

昨晚睡覺時覺得反胃有點想吐,整晚都覺得反胃睡不好。

早上覺得胃脹沒有食慾,還拉肚子,水瀉。出門前吃了兩瓢理中湯粉。

與朋友相會,吃了…..(按:聽起來沿路一直吃東西呀!),胃重到腰桿挺不直,且一直放屁,好像又想拉肚子。

晚飯時間,還是沒食慾和反胃、有點要發抖的感覺。

(按:聽起來,又感冒了。)

晚上line問診:沒頭痛,但覺得有點暈;自把脈不浮(但考慮平時脈偏沉,所以待考慮),手腳痠疼,但不確定是否因為練瑜珈或感冒,自覺可能因為感冒。惡寒,睡一下後好多了。汗出。不覺得有後腦勺僵。

Note:直覺是半夏瀉心湯證,但晚上複習功課,有心下痞(胃很不舒服),有表證,加上拉肚子,看起來比較像是胃(消化系統)中虛,加上有外感,劉渡舟教授說要「表裡雙解」,理當用桂枝人參湯。

Day 39:

昨晚睡前有些些噯氣,睡時有出汗,早上已退燒,沒有反胃感,吃粥沒有不適感,身體懶,頭有些脹脹的。

下午過來:

微微發燒,沒有拉肚子了,頭脹(兩旁太陽穴),手腳不涼,惡風,後腦勺僵(摸起來很明顯),肚子很涼,手腳痠軟(這感覺是桂枝湯證了)。略帶浮脈,不是很浮,右手比較明顯。

舌頭略水滑,沒明顯的苔。

方用《桂枝人參湯》加厚朴、杏仁。

吃藥1小時後:

左手差不多,也是緩的脈,右手相對不浮了,變得緩些,頭脹好一點,吹風比較沒有刺痛感,手腳痠軟好多了。

覺得頭脹從兩額移到中間,不確定為什麼,先不管。

按:外感的部分應該是好了,只是體質明顯中焦虛弱,有寒有濕,不是一個桂枝加人參湯可以解決,此外,脾胃不好的人通常心臟也容易有問題,都需要調理。

按:之後還是有不三不四的咳嗽,還發了唇皰疹,擦藥有改善,去南部玩了一趟,反倒是好了。不記得過了多少天,咳嗽好了(?),反而是一直有鼻涕倒流的問題,給苓桂朮甘湯+桔梗,有改善,過年前停吃,年後復吃,反而鼻涕倒流更嚴重了。想想,因為朋友要正式去看中醫,還是就讓中醫師接手吧。

麻杏甘石湯.JPG IMG_20200223_麻杏甘石湯.jpg

圖片說明:前幾日拜訪科中小哥,雖然初次見面,卻像是久別重逢,話匣子是一盒又一盒。當然也聊了很多關於藥材的話題,小哥更是搬出許多自慢產品,再一次讓我體會到,中藥最重要的是氣味,外表來看,有人說A好,有人覺得B才美,但是一聞氣味,大概意見就會一致了。照片中放了兩種()杏仁,都說是北杏,然而色白的那一款,幾乎沒有氣味,炒得略黃的,一打開來,杏仁味撲鼻而來,甚是滋潤。按理說杏仁不必炒,仲景爺爺說去皮尖就好,估計是為了怕皮尖有殘留(毒性),所以多了這道工序。

arrow
arrow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