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對於一個學中醫的人來說,無論是在家或出外都是要靠…

中藥啦!

平時在家開藥習慣了,會依常用方的交集組合來備藥,仲景方的藥味不多,因此不需要很大陣仗即可隨時組合出需要的方,至不濟,巷子口、市場旁的中藥店通常也開得很晚。出門就不一樣了,若是在台灣旅遊,雖然中藥店也是到處都有,然而各家進的藥材似乎不大一樣,有些炮製法不近相同,以自己淺薄的見識來說,沒用慣的藥總是有點兒沒把握,此外,仲景方好像在中醫界不太有名,不認識的中藥店老板看到藥方,特別是小柴胡湯、溫經湯、麻黃劑之類加重特定(危險?)藥味的藥,老板擔憂之情溢於言表,對方這樣地有良心,既不能責怪對方,也不能與之爭辯,只能苦苦哀求,保證自負生死,老板才依依不捨地交出藥包來。

因此,出門在外,現成的科中、丸劑還是備著方便,至於出國旅遊,買藥不方便,自備還是妥當些,不過,以前曾讀過一本旅遊書,作者到印度旅遊,堅持去看「印度」醫生,他認為各地有不同的水土,當地的病還是當地的藥有效,這個我也有經驗,去年到九寨溝,高原反應得很嚴重,自備的藥不足以應付,求助於民宿的大姐,她拿出看起來很寒磣的成藥,老實說,個人還是有這樣的偏見,美國、歐洲、日本的藥會比較放心點,但是當時太痛苦,也就拼了,沒想到居然拯救了整個行程。

言歸正傳,出門時,有幾個藥方算是行李的一部份,說是「必備」,但只是個人的需要,並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以下,容我列舉並說明帶這些藥的理由:

薯蕷丸:在之前的文章已談過,旅遊途中吃一點來保持精神,餓了還可當口糧補充一下,天氣真冷時,也能頂一下;聽說旅途疲乏用小建中湯也不錯,但咱全家吃薯蕷丸似乎也過得去,基於精簡行裏的原則,就不重覆了。

葛根湯:搭飛機很容易被抽乾,加上臨近國家(東南亞除外)都比台灣乾燥,抽乾了津液再加上一點奔波,很容易就得這個湯證,這個湯已不止一次讓我們的旅途得以順利完成。此外,哥哥得葛根湯證時常會附帶前額頭痛,因此也帶一點單方的白芷備用。後來,覺得等被抽乾得了感冒再來治,不如先預防,想來想去是用生脈散,道理上也不懂,水分容易被抽乾,應該補充水分,不是嗎?   可是,自備"氧氣機"效果卻很好,總之,用生脈散純粹是因為大熱天騎腳踏車吃這個藥的身體感;後來去日本時在飛機上吃了,不知是效果好,還是運氣好?    這次沒人感冒。

溫膽湯:這是當暈機藥在用。說是暈機藥也不知恰當與否,妹妹搭飛機在下降時,耳內有尖銳的刺痛感,痛得哇哇大叫,第一次遇上,美麗的空服員姐姐嚇得不知如何是好,忙著張羅,座位附近的叔叔阿姨們熱心提供「偏方」,卻也都無效,只好抱著她從天上哀號到落地。第二回,媽媽學乖了,老師有教搭飛機可用溫膽湯,機長廣播飛機即將下降時,馬上服用一克,可還是慢了一步,二~三分鐘才好,再下一回,上飛機就先吃了,從此沒事。回程時前座的大姐姐轉頭過來,懇求可不可以給她一點藥,她也是耳內刺痛,吃了藥後也是二~三分鐘,擤出鼻涕來---好了。媽媽自己也吃了,原本耳朵像是有一層保鮮膜蓋住,吃了溫膽湯彷彿是將膜揭開來了,異常的清晰感。之後,飛機起飛前、降落時都會先讓妹妹吃藥,也就無事了。

竹葉石膏湯:本來是用在中暑,或者是治療大病差後,老師額外補充,到乾燥地區若是便秘,頗有效。自從第一次在日本用過以後,簡直把這個當作旅行便秘的專病專方了,反倒是仲景爺爺的條文都沒用上。

說起來學醫真是有黑暗面,以前不知道也就這麼出國了,現今呢? 帶的藥連一篇都寫不完,也就只好待續囉!

20180207_旅行必備良藥.jpg

圖片說明:出門時,科中用小夾鏈袋裝著,雖然帶著好幾種藥,一個小包也夠裝了,挺方便。

arrow
arrow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