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初,關於莊子的修練,小妹都會擬一個新年新希望之類的計畫。
擬定計畫是希望在該年度能特別留意這些項目,年中也會不時拿出來檢視一下,是否有做到,或者一直破功。選擇要修練那些項目倒也沒個準則,大致上就是依據生活的狀況,想練什麼就練什麼,當然,一整年也不算短,中間也可能調整。此外,前兩年光是練不辯論就忙不過來了,無暇他顧,之後每年的第一條都是不辯論,額外再加一些項目進來練。
今年度(2015)要練的項目在年初就寫了,但是今年發生的事情多,相對也變化大,因此做了調整,整體來說,今年的項目是:
休息
您沒看錯,休息也是要練的。
莊子有一條重要的修練之道,從達人之路前進,要成為達人當然要先聽內心的呼喚,順從自己的衝動,聽老師講到耳朵都快長繭了,心也是認同的,可是,尷尬的是,小妹沒有什麼衝動呀! 一開始接觸莊子沒多久,以為很快就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然而多年過去了,還是不˙知˙道。直到2012年還在跟老師糾結這個問題,我說,可是,可是我只想喝一杯小健中湯,好好睡一覺。他說,那會不會妳最需要的其實是休息? 我每次看到妳都是很累的樣子。
煞是青春,本當聰明機巧,怎奈何一個倦字了得?
「休息」在小妹的人生中從來就不是選項,到莊子的世界也沒想到可以這樣做,就算在中醫的世界,也是把當歸補血湯當作蠻牛來喝。老師的一段話點醒夢中人(這句話有語病),於是生活中能不要做的就不要做,能不吃藥就不吃,不想上班就請假,情況似乎有改善,奈何練莊子就是這樣,不到位就是不對味。以前小妹到欣葉自助餐,喜歡日式紅豆湯,他們的紅豆湯夠甜,糖的味道及層次也還不錯,可是有一回聽到顧客在跟餐廳的服務員抱怨紅豆湯太甜了,而服務員解釋日籍主廚的堅持,小妹心想,糟了,這湯的味道會改掉了。唉!紅豆湯不夠甜就是不好吃呀! 就像這碗紅豆湯一樣,糖加得不夠多就不行,小妹自以為做了很多休息的動作了,可還是不夠,於是去年底決定將工作辭掉,休息不是辭掉工作的唯一原因,只是為了這了理由辭工作太不合常理了,畢竟這個工作並不累,又是很符合理想型態的工作。果不其然,小妹周遭的人似乎沒有一個人為此事感到高興。
莊子也不認同委屈求全,因此小妹也就這樣任性下去了,大家都不認同的事情,才短短的幾個月,生命就有許多轉變,或許年底時可以來聊聊這些。
做會成功的事
莊子說:「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也就是說人類最極致的智慧是能分辨那些歸天管,那些歸人管。以日常的生活實踐,老師說莊子定義的「成功」是:不要插手自己影響力範圍以外的事。
那要怎麼知道那些是自己影響力範圍內的事呢? 小妹志向不遠大,就從日常生活與別人的對答,當作是個起步來練一練:
1.沒有問句就不要回答。
人家沒有出現問題,就自顧自地「想像」一堆內容推到人家面前,這是不是有想要說服對方的欲望呢? 一旦出現說服的動作,就容易出現失敗的結局,除了結仇,實不知有啥好處。另一種情況是,對方可能沒了解自己要問什麼,此時,更不可猜測他的問題而回答,畢竟,不能把問題問得精確的人,通常接收答案也容易走位,知識傳遞的過程是有劣質化的可能性的。再另一種情況,問問題只是幌子,重點是對方要告訴你他的想法,千萬別上當,否則成了辯論的結局,套一句網路名言:認真就輸了。
2.人家沒問妳,不可回答。
這不必解釋吧? 只是小妹還有個壞習慣是為了湊趣而回答問題,明明也不是什麼重要的關係,可是對方講話了,忍不住要迎合對方,這個習慣還是改改的好,太常破功了。
不過,有時候忍不住覺得,真要做得這麼絕? 在捷運站,隔壁的人問另一個人路線,答曰不知道,小妹是知道的,但人家沒問我就不能回答。又比如說,小孩功課寫錯了,但他們沒問我,也不能要求更正? 還有日常生活一堆雜事哩,不跟小孩講好像怪怪的,常講又成了「更正媽」。
3.別人問啥就答啥。
不要顧左右而言他,更不可畫蛇添足。回答不精確,就只是耗損彼此的能源。
比如說,人家問說妳吃飽了沒,答案應該是「吃飽了」或是「還沒」,然而頭腦卻想太多,幫對方預設立場,於是就會回答出「我不餓」,「我等一下就去吃飯」之類的。把腦力花在不必要的猜測,耗能源,得改一改。另一種狀況是,當別人問:「剛剛那個電話是誰的?」,答曰「不是我的」,這到底是那門子的回答呢? 至於畫蛇添足也是類似的意思,戰國時代的人就知道不該這麼做,怎麼過了二千多年,還不知道要避免做這種事?
題外話:之前有位朋友提到說她有個朋友想事情是有畫面的,問我是否也如此,小妹答曰是。後來回家想想,雖然腦中有畫面感,但是強度不同,分界點是學莊子前後,正確來說是學莊子幾年之後,畫面感更清晰,細節以後再談。回題,當小妹跟別人說話時,特別是自以為重要的話,但對方接不住時,腦中的畫面就像馬戲團的空中飛人表演,盪來盪去,小妹覺得時機對了,鬆手躍向對方,對方沒接好,小妹直接落在安全網上了-----然而,現實生活可是沒有安全網喔! 啪搭,直接掉地上了。所以這些年來,能不要說的就盡量不說了。
放棄控制狂個性
這也是呼應前面說的休息,真的是越休息越累,怎麼所有的疲倦感排山倒海而來? 究竟以前是做了多少控制的事? 也了解到,原來控制狂的人生是這麼的累呀! 好辯讓自己與幸福絕緣,控制卻是把自己累壞了。
最近與一位朋友聊到她自覺得什麼都不會而感到自卑的事,她覺得小妹是那種能將人生控制成功的人,這我當然不敢否認,但不敢說出來的是,如果她知道小妹為了將人生控制好所耗費的心力,估計也是不幹的吧? 這還不是最慘的---人生永遠沒有最慘,只有更慘---更慘的是,就算這麼努力控制了,我在所處的世界中,所經驗到不如人家的感覺相信不少於她,比方說,她的現實技能(就是社會上認同的那種聰明)假設是1分,小妹是10分,那麼差距是9分;可是小妹所處的世界多數人是100分,小妹常常要面對90分的差距,更別提還有那種1000分的人,耗費大半人生只是為了縮短一咪咪的距離,唉~ 這短短的差距卻造就最遙遠的距離—對自己冷漠,漠視自己的幸福。
控制成功的人易得心臟病,小妹也有幸趕上了,倒是不急著醫,畢竟這種毛病要死的話,死得快。
莊子在逍遙遊就提到了「相對」的概念,這兒也是如此,自覺比別人聰明,自然會有人比我更聰明,俗話說:比不完。學莊子以後,漸漸覺得放棄原來的坐標軸是比較好的做法,也就是說進到不同的世界去,原來比較的向度就翻轉或消失了,其中該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放棄控制狂的個性。
題外話:小妹所提的新世界,那個原來1000、100、10、1的分數排比順序或者差距就不一定如此了,只是一般人未必知道這件事,所以才會拼命叫小孩努力讀書,功成名就。有意思的是,這個新的世界和舊的世界是疊在一起的感覺,在這之間小妹不時會有拉扯感。
題外話:「休息」、「做會成功的事」、「放棄控制狂個性」看似無關,但其實相互影響,生活中只做會成功的事,那麼,該做的事就會變少了,心才能休息;然而,做得少,效能卻是變大,反倒沒有空虛感;小妹以為,「休息」並不是一般人以為的什麼都不做,而是只把力道精準地用「對」地方,不「控制」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一旦想控制,就會累了。
題外話:無論是中醫或者是莊子,不時遭遇挫敗感,學中醫最慘的是「一目十行、過目即忘」。練莊子最常體驗的則是不斷地「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