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都有「叛逆」的小孩。

最近,大概同儕的小孩漸漸進入青春期,「叛逆」這個詞兒,常常成了談話的主題之一,三十年風水輪流轉,當年被指稱「叛逆」、「有代溝」的小孩,如今倒過來抱怨著小孩是多麼地「叛逆」。

做為小孩的父母,或刻意或無意,或多或少都希望小孩要聽自己的話(或是期待),市面上教導父母如何「教育」小孩的親子書籍更是多如牛毛,那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呢?

上莊子課時,老師的建議是,當你過得比小孩幸福十倍時,小孩不是呆瓜,自然會聽你的話了。當時覺得,果真如此? 這完全違背我們中華文化的思維及人生經驗,不是嗎? 從小,我們的父母自己過得不怎麼好,也是諄諄告誡我們該如何又如何;明明已離過二次婚的阿嬸,還是殷殷勸告晚輩要認真找個對象;不管他們說的對不對,小孩子就該「有耳沒嘴」不是嗎? 怎麼到了自己,就要放棄發話權了呢? 或者自己還沒來得及過得很幸福,小孩就走入「歧途」,那該如何是好? 再說,若是自己過得很幸福,小孩仍不聽話,怎麼辦? 又,自己只顧著追求自己的幸福,棄小孩不顧,成了不盡責的父母?

可是,可是,這麼多的可是,過了數年,卻是體認到,這果真是最穩當的方法,別無他路,或者說這是阻力最小之路。

最常聽到的理論是,夫妻雙方,一人扮黑臉,一人扮白臉。說起來頗有道理,但小孩畢竟不是嫌犯,何以用這種方法「對付」他們呢? 其次,在現實生活如何執行呢? 該如何決定誰是黑臉誰是白臉呢? 靠默契嗎? 再說,夫妻雙方意見一致倒也罷了,許多夫妻之間根本就溝通不良了,怎麼能在這事上取得協調呢?更何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做事的方法,誰也說服不了對方,惶論去要求小孩? 往往同一件事情來說,父母雙方的觀點是完全相反的,比如說一個很在意成績,一個不以為意;一個是完全地節儉,另一個對錢的態度則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必那麼苛刻呢? 面對兩個對立意見的人,小孩要聽誰的?

真要解決這個問題,勉強來說,誰在意誰做嘛,對小孩的金錢有要求的一方,就自己去督促小孩。說起來容易,要做得到必須有前提:既然有一方把這件事攬起來了,另一方就不能有意見了,以我們家來說,爸爸比較會要求小孩節儉,出門也不太給小孩買東買西,媽媽就比較隨性一點,當爸爸要求省錢時,媽媽絕不插嘴,當爸爸不在場的時候再來亂花錢,小孩子適應力好得很,知道父母有不同的花錢模式,慢慢地決定自己要採用節省還是鬆散的花錢模式就好。成績也是,誰在乎,誰去督促,另一方不能多話的。然而,很不幸的是,最常看到的情況還是夫妻雙方都擺不平了,如何搞定小孩呢?

題外話:當朋友略帶憂心或不平的心情描述孩子的「叛逆」行為,心中不免聯想到包不同的女兒包不靚,此女醜得要命,說東偏要往西,要讓她笑,她偏偏哭給你看。當王小兔(妹妹)鬧脾氣時,媽媽搞她不定也是拿包不靚來阿Q一下,待她再大些,一定要推薦她看「天龍八部」。

現代的主流觀點似乎是要以鼓勵代替鞭子,鼓勵小孩不能說是錯,但這事聽起來又是那種:A面聽起來是錯的事,站到對面(B面)也不一定對。當有一回,小姪女,當時她約莫幼兒園中班的年紀,神祕兮兮地跟我說:「舅媽,我跟妳說喔,我昨天畫了一張畫,只是隨便畫畫,媽媽也是很用力稱讚我喲!」 把小孩當呆瓜,其實呆的是父母吧? 專家告訴我們,要「真誠」地稱讚小孩,那麼這些專家得教教我們,明明看到小孩捏的黏土就像是狗屎、明明就是看不順眼小孩的整潔習慣,明明就不滿意小孩的功課,明明小孩就是沒有什麼特長,要如何「真誠」地稱讚呢? 那些凡事按一個讚的父母,是怎麼做到的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