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葛根湯是感冒常用方,甚至有人買整瓶的科中,一感冒就吃這個。

第一次用葛根湯,印象中是2009年去日本玩,晚上妹妹就感冒高燒,隔早,一把脈浮緊,摸起來也不似有汗,妹妹才5歲,說不清楚症狀,但是這個上課是有教過的:搭飛機很容易被抽乾,津液不足加上日本比台灣乾燥,乾上加乾再加上一點奔波,很容易得葛根湯證。出門有帶葛根湯的科中,吃藥後,裹著棉被發點微汗,便能出門了。

另一次是妹妹幼兒園小班吧? 當然還是說不清楚,只是說不舒服,這樣的確也不知如何是好,先晾著,之後發起高燒,整個人看起來像是烤得熱烘烘的蕃薯,媽媽靈感一來,脖子抓起來硬硬的,脈浮(不太記得有沒有浮緊),熱烘烘的當然也是無汗囉,還是葛根湯解決。

2016再去日本時,妹妹又得了葛根湯證,這次沒有帶藥,但是媽媽可能有預感,先在藥妝店買了日本的葛根湯,在旅館休息了一天,還是能繼續行程,慶幸的是迪士尼樂園前一天去了,說不定正是在迪士尼玩得太累了呢!

IMG_20170927_095223_HDR.jpg

有一陣子,哥哥常說頭痛,痛的點是額頭眉心的位置,微微的發燒,嘴唇紅,看起來也不確定是不是感冒,那時不太能分辨緊脈及弦脈,恰好複習功課,讀到葛根浮長表陽明,這種脈很有趣,平實的脈可能像是水管沒有充滿水,一旦水量充沛,彷彿是兩頭有人把水管拉直,浮在皮膚上清楚地連成一條線,那就用葛根湯囉,加上額頭痛得很,外掛白芷。

有一陣子,聽說B流很流行,哥哥也得了感冒,葛根湯證當用葛根湯,只是偷懶用了科中,不太夠力(請見個人式碎碎唸的醫案)。

聽起來感冒的確常見葛根湯證,然而自己卻不是,有一陣子不時地牙齒痛,嚴格來說不是蛀牙的那種痛,應該說是牙齦痛? 但痛起來時,的確是整個都在痛。一開始用陳士鐸的牙痛方,就是那種不同顆牙齒有不同用藥的治法,聽起來很炫,卻治得LiLiLaLa,後來發現脈浮,改用葛根湯解決。

有一次到鶯歌玩,在路上走著走著,突然覺得右臉整個僵掉,不多時,嚴重抽痛。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顏面三叉神經痛? 脈是浮的,既然是頭臉部的問題,自然也是用葛根湯囉!      說起這個,不免給自己頭上打個爆栗,實在太愛裝門面了,話說,前陣子與Kevin到某位中醫師那兒參詳一事,對方很高興地聊起面癱的話題,問我用什麼方,一時昏頭回答葛根湯,他猶豫了一下問說治過幾個,我愉快地答道兩個,對方笑了。 回來一想,咦? 我從來沒有治過面癱呀! 為何當時便輕率地回答了? 可見心底還是要撐場面,不然何以自動在腦子裏移花接木? 不會治不是什麼大問題,硬要可不大好。

過年時,妹妹得了葛根湯證,一開始媽媽忙著打麻將,沒認真看,浮緊的脈把成弦脈,給了小柴胡湯,之後,喉嚨痛,流鼻涕,偶爾打噴嚏,有時候覺得怕冷,有時怕熱,發燒,確認脈是浮緊,葛根湯,有喉嚨痛所以外掛黃芩黃連。一帖就好了,還有點鼻涕,吃茯苓甘草湯收工。

辨證:說起來小孩子似乎比較容易得葛根湯證,信手拈來就好幾次,沒記下來的應該還有許多,兩老似乎都沒得過。剛開始有點卡關,因為上課時老師介紹葛根湯證說是一種「熱感冒」,特別是在津液受傷後(抽乾或烤乾)容易得的感冒,所以會覺得熱,至少不會惡風寒,所以一聽到惡風或怕冷,自動跳過這個方子,現在綜合以前的經驗想來,雖說葛根湯證是介於太陽及陽明之間,然而並非剛好等距,從太陽到陽明也不是一步就跨過去,很可能是連續性地移動過去,所以症狀也是從太陽過渡到陽明,因此從惡風寒到覺得熱都可能的,後來與小胡討論,也是這樣的看法。一旦脈洪大,覺得熱,自汗,那就到陽明區了。

碎碎唸:聽說有人是感冒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用葛根湯,對於仲景爺爺這種龜毛個性的人大概很難忍受吧? 桂枝湯證就該用桂枝湯,脖子緊,沒有無汗、脈浮緊,那還是要用桂枝加葛根湯,別自動跳級呀! 並非感冒就用葛根湯,麻黃劑畢竟不能多吃呵!

碎碎唸:偶爾會聽到有人說肩頸痛就吃葛根湯,雖然說葛根湯治得到「項背強几几」,但不是脖子緊就一定適合葛根湯,在太陽病的框架下,脈浮緊大概是最有效的情況,平時就容易肩頸緊痛,很可能有其他的來路,用葛根湯比較像是症狀治療,可以一時緩解,但麻黃劑吃多了也不大好,加上可能失去找到正確治療方式的機會,日後記得的話,再來聊這個醫案。

IMG_20190226_葛根湯.jpg

圖片說明:一般的使用劑量是麻黃9g,葛根12g,桂枝12g,芍藥9g,炙甘草6g,生薑9g,大棗4枚。再依不同情況增減,小孩子理當減量,但懶得調,煮好後給0.3碗到半碗不等。原本桂枝9g即可,但照片中的桂枝太末端了,氣味可能不夠,於是加量。

*****

附上一個紀錄得比較清楚的醫案,加上人不在身邊,難度高一些,順便複習一下辨證:

話說嫂嫂因證吃了幾帖的當歸四逆湯後,感冒了。

Day1
鼻塞、流鼻水、前額頭痛、全身痠痛(腰不酸)、有一點口渴、不惡風、不惡寒、脖子有點緊、不覺身體沉重、自覺流不出汗、舌苔白。 (問起來似乎也沒有少陽證,也沒有大熱大煩渴,語氣上也沒有少陰的「不想面對自己的人生」,沒有拉肚子,聽起來應該也沒有手腳冷,不在身邊無法把脈)

桂枝湯:桂枝3錢,炒白芍3錢,炙甘草2錢,紅棗4顆,生薑4片。(三碗水煮成一碗。)

喝藥的規矩:囑咐喝藥要包著棉被,出微汗者佳。仲景爺爺有說要喝稀粥,但是一般台灣人腠理不實,通常熱熱地喝就能微出汗,另一方面也是怕對方嫌麻煩。

Day2
早上,從視訊的畫面一看,沒有打中的感覺, 覺得燥熱但沒有發燒,自覺無汗,但流鼻水、鼻塞,早上有輕微地拉肚子,頭痛沒了,手腳痠痛沒了,脖子緊也沒有了,沒有喉嚨痛,也不口渴,吃得下但吃不多。聽起來像是昨天的桂枝湯,打得不夠力,殘存的感覺。

那麼換方用葛根湯吧:葛根4錢,桂枝4錢,麻黃3錢,炒白芍2錢,炙甘草2錢,生薑3錢(12g,約3-4片),紅棗4顆(掰)

喝藥的規矩:囑咐喝藥要包著棉被,出微汗者佳。

201902_葛根湯前.png    201902_葛根湯後.png

【照片說明】吃藥後,舌苔退得很乾淨。

晚上,考慮用過麻黃劑,症狀也減輕很多,晚上改喝一碗桂枝湯後,變成燥熱,又頭痛,更不舒服了,有點回到葛根湯證的感覺。

碎碎唸:一開始要是直接開葛根湯說不定一碗兩碗就直接好了,因為擔心對方不耐受麻黃劑,所以退一步開桂枝湯,反而打不中。學經方漸漸覺得,「小心」未必是萬全之策,「認得出、看得準」還是比較靠譜。以這次的狀況來說,雖然把脈可以比較確定,然而一開始就有前額痛+自覺無汗,這樣葛根湯應該就可以開了,可是一來想「小心」,二來對病人不信任,還是先開了桂枝湯;以前常常誇耀中醫真是好,主觀感受往往都能當辨證點,然而, 我這麼相信自己的身體感,卻不信任別人的,唉~~~。此外,喝了葛根湯有效,用麻黃劑後可接桂枝湯呀,症狀卻是有點回來。

Day3
今日再喝兩帖葛根湯,晚上自覺所有症狀都沒了。(從講話的感覺及視訊看來,我也覺得感冒本身是好了),但是仍有黃濃鼻涕、鼻塞。

Day4
桔梗湯:桔梗5錢,生甘草3錢,葶藶子2錢。(三碗水煮成1.5碗左右,一次喝一半)

晚上鼻涕有轉白,鼻塞略輕,鼻子很癢(聽起來是在轉好)。

碎碎唸:因為以前給小孩或自己用藥的經驗,預期是會黃鼻涕轉清鼻涕然後好了,小胡說用了桔梗湯,反而鼻涕流不停,有點困擾,用小青龍加石膏收,可是我一聽反覺得這樣不是很好嗎? 桔梗把體內多餘的痰擠出來。所以說中醫很好忽悠,流涕少了,可以說有效,變多也可以說是把中焦的痰水推出來;吃補藥變得少感冒說是增強抵抗力,要是感冒了可以很高興地說:「哇,把邪氣從內層推出來。恭喜您啦!」怎麼說都行,莊子都說了嘛:「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有了道,兩邊都行,呵呵!

Day5
早上鼻涕白色變少,鼻塞還有一點。

苓桂朮甘湯加乾薑、葶藶子:茯苓4錢,桂枝4錢,(生)白朮2錢,炙甘草2錢,乾薑1錢,葶藶子1錢。
(嫂子加上了生薑,隔天囑其去掉)

晚上,自述已經快要全好,聽起來鼻音也幾乎完全沒有。

Day6
只剩一點鼻塞。

用原來苓桂朮甘湯+乾薑,將葶藶子加量。

約莫下午六點,鼻塞就好了。

雖然好了,但是估計中焦有濕,多買的三帖的「苓桂朮甘湯加乾薑」接著吃一吃。

碎碎唸:以前總覺得學經方相對不太需要大量的經驗來確保醫術,這次曉得,如果病人不在身邊,經驗就需要了,像嫂嫂這樣的情況,如果是在身旁,第一天葛根湯,第二天桔梗湯,多半就好了,頂多第三天吃個苓桂朮甘湯保養保養。

懇請指教及經驗分享,請至臉書

arrow
arrow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