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何謂臟結。師曰。臟結者。五臟各具。寒熱攸分。宜求血分。雖有氣結。皆血為之。假令肝臟結。則兩脇痛而嘔。脈沉弦而結者。宜吳茱萸湯。若發熱不嘔者。此為實。脈當沉弦而急。桂枝當歸牡丹皮桃仁枳實湯主之。

@五臟都有臟結,「寒熱攸分」,有的寒,有的熱,但是呢,抓病因要「宜求血分」,內臟會結起來,多半是從血開始結的,長沙古本多一句「血凝而氣堵」,血呢凝聚了之後,氣開始跟著不通。用藥的確是血分藥用得多,比較專注在血分。

@每個臟給一組湯,剛開始臟結(不通),用溫暖的藥去疏通就好;等到症狀變得嚴重了,「此為實」,脈當怎樣怎樣。「實」就是確實有一個具體的東西結住了。

@一般說的陰陽虛實,說如果能量太多了叫陽實(比較多、比較扎實),可是張仲景講「實」,是指一坨有形的、具體的東西在那裡。即使像梔子湯證、瀉心湯證,的確有一團熱邪壓在那邊,張仲景也會說那是虛邪,不說是實邪。日本人說「虛實」,是身體比較有力氣就叫實,所以「陽虛」代表是陽證,而病人身體很虛,「陰實」為陰證但身體很健壯。

@「肝臟結」當還沒有完全結起來的時候,脇痛啦,會嘔吐啊,代表這個病還在能量的世界,用吳茱萸湯從能量的角度去破肝陰實。等到真的結起來,發熱卻沒什麼脇痛、嘔吐,但是弦脈更緊繃、更明顯,(五臟的脈,肝脈弦,心脈洪)。

@桂枝、當歸、丹皮、桃仁,只有枳實是比較有運動性,不一定算血分藥。相對來講,陳無擇的肥氣丸,第一味藥就是青皮,用來破肝氣。今天一般治癌症的標準方的結構,跟陳無擇會比較類似。

【9.67】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小半夏湯主之。

@許多吐的症狀是有事沒事就亂吐的,吳茱萸湯證是平常也不怎麼吐,但是吃了飯之後就要吐,「食穀欲嘔」就能跟很多方證鑑別,小柴胡湯證不吃飯也可以吐,還有…。

@「屬陽明」,歷代很多注家有意見,這是厥陰病的藥,怎會屬陽明! 但或許可以想成是消化系統的病。

@吳茱萸基本上藥性是辛熱的,歸到厥陰肝經,所以男人的疝氣,女人的子宮發炎屬陰症的很多,都可能用到。吳茱萸是破陰實很有代表性的藥物,附子還分心去補陽氣,吳茱萸是專心破陰實。我覺得現在很多婦女之寶不是中將湯 ,而是吳茱萸湯。

@吳茱萸的味道又嗆又辣,有一股苦臭味,辛辣的味道本身就是容平之氣,會把什麼東西分開。它的作用點是不止肝,以肝為中心軸,整個消化系統跟腎臟都還治得到。吳茱萸最厲害的就是驅逐陰濁之邪(痰),陰濁的濕痰照理是往下掉,可是陰邪會沿著身體的某些結構往上爬,當陰邪包住陽氣的時候,就會出現吳茱萸湯證。吳茱萸一下去,硬是把這個陰濁之邪往下面打,順便又可通到肝經。(吃了之後有可能眼睛發乾)。

@吳茱萸通肝經治頭頂痛,頭頂痛屬厥陰頭痛,用烏梅丸、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都有效,隨證治之,頭頂痛+胃酸上逆,用吳茱萸湯;頭頂痛+肚子餓又不想吃,烏梅丸;頭頂痛+手腳冰涼,當歸四逆湯。

@吳茱萸湯證基本上就是濁陰上逆的問題,濕冷的東西在中焦,從肝堆積到脾胃,不吃食物它就安穩在那邊,因為陰邪也不作亂,陽邪才會到處亂跑,可是吃了食物,陽氣要動(消化)的時候,被陰邪綁住了,受不了就吐掉。

@吳茱萸湯推擴的用法,下體痛,男人女人都有可能,痛得坐立不安。

@如何製造吳茱萸湯證,寒冷的東西,比如說養樂多、高山茶(生茶類),喝到後來每天偏頭痛。

@肝陰實常常會把陽氣逼得浮越出去,高血壓的暈眩,肝陰實的高血壓很多是吳茱萸湯證。一般我們治療那個暈眩的美尼爾氏症,用什麼温膽湯之類,就主要是清你內耳的平衡的東西,但有的時候,用少陽的藥就是沒用,因為整塊少陽的病都是假的,因為肝陰實濁痰被逼上少陽,張仲景說「暈眩而吐涎沫」是五苓散沒有錯,但現在肝陰實的人太多了,變成假的少陽,假的痰飲,實際上是吳茱萸湯證。

@吳茱萸湯雖然不能說是治痰藥,可是好多除痰藥都醫不好的病一用就好,把它歸類在除痰的仙丹,其實它不一定是在除痰。

【9.97】趺陽脈微而弦。法當腹滿。若不滿者。必大便難。兩胠疼痛。此為虛寒。當溫之。宜吳茱萸湯。

@趺陽脈,就是腳背上的脈,現在把右關就好,「微而弦」,跳的很弱又勒成一條,這樣的人照理說都會肚子脹滿,這是典型的肝乘脾的脈,消化機能一定有問題。

@消化道溫暖有活力,你吃了食物,隔天就排出來,消化道常常是空的,有特別情況而宿食卡住,那就乾在那邊結住了。如果是虛冷的脾胃或者是肝乘脾,不見得表現成便秘,可是吃下去的東西就是一直堆著。虛的人容易脹氣,像厚朴半夏甘草人參湯,那個不是大便。

@肝氣上逆乘脾造成的狀態,不直接作用在消化軸的話(不腹滿),可能會大便難,老覺得腸子好懶,不認真把大便推出來,加上消化道比較虛冷,痰飲也多,自然形成吳茱萸湯證。

@「兩胠疼痛」痛的狀態從側面到腋下的,兩胠是指腋下。管消化穴道的大包穴也算吧?

大包有壓痛,別的地方都很瘦,可是肚子卻很滿,吳茱萸湯可能有用。

@《金匱要略》說「此虛寒從下上也」,這個姿勢是非常吳茱萸的一個病。「以溫藥服之」,桂林本給喝吳茱萸湯。

@吳茱萸治陰實,有些看起來像是陰虛的病,但在今天也不一定了,比如說有一種胃炎,稱為萎縮性胃炎,胃在萎縮當屬陰虛,都是用炙甘草湯、麥門冬湯以養胃陰;萎縮性胃炎,中醫認為起因多半是“消化軸瘀血”,瘀血多半是寒,一開始是吳茱萸證,變成消化軸瘀血,這個胃處在大黃蟅蟲丸證的胃,然後就萎縮掉了,再加滋陰藥也沒有用,要用吳茱萸湯或者吳茱萸加上破消化軸瘀血的藥(大黃蟅蟲丸、五靈脂加人參…,把瘀血化掉,胃才會恢復。

@判斷消化軸瘀血寒熱,吃了冷的、天冷比較會發作的,屬寒性。

@一般心下痞是以熱症為主,用瀉心湯的機會多,也有寒的,只要把吳茱萸湯證相關的條文所描述的症狀想得再輕微一點,有點噁心、有點覺得胃悶悶的…,常常會掛到吳茱萸湯。

@性器官的病,還有很多腸胃道不通,都是濕氣、寒氣,腸胃才動不了。有些這樣體質的人,得了大承氣湯證,燥屎都摸得到了,吃了藥就是不下來,大承氣湯要加吳茱萸,才動得了。

【11.30】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不過手肘膝蓋)。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如果是【11.16】「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通常「吐」是兼證,主要的問題是在利,本條文是噁心、吐的情況多,拉肚子多半是兼證。吐+煩躁,很容易用到吳茱萸湯。

@「煩躁欲死」煩到不行,無可壓抑的煩,在床上打滾、手指在牆上亂摳,煩到受不了,不知道要怎麼活下去。十六條的「躁煩」,陽氣虛到極點,心陽沒有了,腦已經完全缺氧,體內的電解質完全亂掉,此時很多少陰的藥,效果都不是那麼的好。這樣狀況,會有「躁」的狀況,意識稀薄,不自主的動作,整個人呆呆的,不停地抖腳抖身體。

@有時候吳茱萸湯證不很明顯,吳茱萸湯有方便法門:手腳冷 + 煩躁。「煩躁」指心煩到坐立不安,很煩很煩,是可以煩躁到那個人在家裡面摔東西、撞牆的那種等級。如果是手腳冰冷而不煩,那是四逆湯;如果手腳冰冷,不煩,而且拉肚子拉到脈都沒有了,那是通脈四逆湯。

例如:月經痛,手腳冷+煩躁;下體陰道或什麼地方發炎又發癢,手腳冷+坐立不安;神經病、憂鬱症、失眠…在這個框架下,都可能用到。

@吳茱萸湯,這個破肝陰實的藥,有可能破到膏肓,比如說冠心病,得心臟病的主證是,動不動就「吐涎沫」,太好了,治他心臟病。慢性肝炎,動不動偏頭痛,就開吳茱萸湯。

@厥陰經撐住人的下腹腔免疫機能低落,動不動就直腸發炎、鬧痔瘡、子宮頸潰爛,這些說不定是「厥陰病」,不一定要照五臟陰陽氣血來辨證,這些下腹腔的各種發炎的症狀或者癌病,掛到吳茱萸湯的主證,就可以開,又比如說疝氣、男人睪丸的病、偏旁邊腰的腎臟的絞痛,月經的問題、婦女病、帶下病;乳房也有管到的;再往上,青光眼、視網膜長腫瘤;鼻竇炎流鼻涕,也有可能是那種吳茱萸湯證的痰塞滿到從鼻子流出來;頭暈,很多“假少陽真厥陰”。寄生蟲的問題,人長寄生蟲,是因為環境的問題,那個環境就是厥陰在管的。

@熱盛會煩,可是一個人陽氣被陰氣所糾纏的時候更會煩

@製造少陰病煩躁欲死的方法,就是剛感冒還在桂枝湯麻黃湯證的時候吃腎氣丸,馬上就拉進少陰。

【11.100】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嘔而胸滿」,不一定是嘔吐之後才胸悶,可能是一面胸悶一面嘔,如果是吐過之後胸口更悶就算是,陰邪往上爬,吐了之後胸中的陽氣更虛,寸口脈微而數,是胸中的血分陽氣不夠,吐過胸口一定更悶。

@吳茱萸湯與跟半夏劑(生薑半夏湯,小半夏湯,或者是半夏乾薑散)的辨證,主證都只是嘔吐,病機都是痰飲,吳茱萸打濁的痰飲,生薑半夏劑類的打的是清的;吐出來的痰水、胃酸或涎沫有粘稠感,就可以用吳茱萸,如果很清澈像清水一樣,用生薑半夏劑。如果沒吐出東西,另外辨。

【11.101】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犯了噁心有時候會吐出那種酸酸或者鹹鹹的口水,那種大量湧出來的口水,就是吳茱萸湯證啊。如果平常犯噁心會吐那種口水,根本體質上就是吳茱萸湯證了。有些人那個涎沫不是很有意識,睡著了醒來整個枕頭都是一灘口水的。

@頭痛又想吐的,就開吳茱萸湯,其他湯證掛不到這個,好用。頭痛,或者是常常吐涎沫,就是那種口水分泌的好像太多了,吞都吞不完一樣也算。甚至一個人單純的涎沫多,都有開吳茱萸湯。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吳茱萸湯
    全站熱搜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