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為小小孩不能用經方,其實,好像不然。
以前上課期間,問老師關於小孩生病的情況,他就會大吼:「唉呀! 小孩子我不曉得啦,等他們長大了再來問我。」
的確,經方(傷寒雜病論)很難用於小孩,畢竟,有很大一部份是要問證,也就是問病人的主觀感受;然後,好像有一些醫家也說,小小孩的脈不可與大人一概而論,加上以前工作的關係,更是認定,"小孩並不是大人的縮影",不可以把小孩當作是小一號的大人。
所以一直以為小小孩不能用經方,可是讀朱木通前輩的醫案,就算是幾個月的小寶寶,他也照用呀,前提是要認得出證來。這就有點困惑了!
直到遇到一個小寶寶的狀況,這才改變了觀念:這個小寶寶是親戚的小孩,不滿週歲,平時養得頭好壯壯,暑假來台灣住,一來就得了A 型流感(去醫學中心做了快篩),醫院開了Tamiflu及退燒、止咳、化痰的藥。吃了藥,的確就退燒,也不咳了,但就一直水瀉,就算再去開了止瀉藥也沒法子,又不敢讓小孩吃太多,前後拖了2週(還是3週?),各種方法試了,雖然急卻也無法可施,寶寶的媽媽懷疑是因為水土不服,就帶回大陸,果然回去就好了。
老實說,雖然小寶寶不會言語,但症狀倒是滿清楚的,拉肚子(偏水瀉),沒有肚子疼,因為不見痛苦的表情,有時,若不是聞到味道,還不知道拉了肚子,拉了一陣子後,人看起來比較沒精神,但沒瘦下來,可見還能消化吸收。估計是偏沉偏無力的脈,偷偷給把了,果不其然,手腳是有點冰涼,但吹了冷氣,也不太確定是因為冷氣,還是自身手足冷。如果是七、八歲的小孩,就容易多了,先給個《理中湯》(如果脈更沉,那就要猜四逆湯了),如果沒好,可能冷掉的位置不在胃的高度,而是更下面,那有可能是《赤石脂禹餘糧湯》。
理中湯的麻煩是有點辣,小孩子未必能接受。不用理中湯,那麼可以猜的方子多了去,心中直覺是《平胃散》或《五苓散》,畢竟沒有其他特殊的症狀。舌苔白,那可能是平胃散或小柴,但沒有弦脈也沒有它證,平胃散的機會大些,其次,這小孩原本就一隻眼大一隻小,也就是說有一隻眼的眼皮略下垂,以致於看起來小些,這是平胃散證,既然原本有這種體質,用平胃散是首選。
題外話:在感冒的狀態時,會猜是《小柴胡湯》證,因為有「往來寒熱」(醫案在此),再依情況加減藥物。此外,問過老師,他說傷寒雜病論中的脈法,小小孩也適用的。
題外話:年輕時去割雙眼皮,在候診室隔壁坐著一位小男孩,約莫小三吧? 清秀俊俏的臉龐,卻有一隻眼的眼皮下垂,看起來極不對稱的雙眼。學了中醫後,回想到那個小男孩,心想,或許吃吃平胃散會好,不過動個小手術馬上好也是不錯啦!
若是感冒主體治好的情況還一直拉肚子,依證開藥之外,都可以外掛一點五苓散,所以是平胃散外掛一點五苓散,小量泡在牛奶喝。這聽起來好像有點搞笑,這不就是《胃苓湯》嗎? (平胃散與五苓散的合方),的確,用胃苓湯可能也會好,症狀很類似,但就覺得不大一樣,胃苓湯二方各半,但平胃散外掛五苓散則前者藥量多些,後者外掛量小些。原則上會這樣開藥,但自己也不明其理。
終究沒給這個小寶寶開藥,畢竟,醫不扣門。但經方總是令人安心,傷寒雜病論彷彿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把需求告訴他以後,就會妥貼的辦好,很放心。
張仲景真的是家庭主婦的好朋友呀!
留言列表